“造化在手”故宮上博珍藏惲壽平書畫特展序
惲壽平,號南田,江蘇武進人,與“四王”(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吳歷並列“清初六大家”。早年飽經戰亂離散、改朝換代等變故,潛心鬻畫以供朝夕,卻不忘入世中求超逸,筆墨規矩中求蛻變。惲氏為常州派宗師,沒骨花卉乃一代之冠,別開生面,山水畫成就極高。
作為寫生正派大雅之宗,南田的沒骨技法靈活多樣。以是次展覽的數幅牡丹圖為例,作於康熙十四年(1675)的《山水花鳥圖冊》和康熙二十五年(1686)的《設色花卉冊》,同樣以北宋徐崇嗣法繪牡丹,前者採紅白二色重彩,花體濃豔雍容卻不刻意求工;後者以濃墨勾葉筋,以粉筆、胭脂層層渲染的紫牡丹極妍盡態,氣韻生動。《春花圖冊》中的白牡丹設色明淨,用筆渲染更為從容;《牡丹仙杏圖扇冊》中的紫紅二色牡丹,勾染結合,一氣呵成,復還本色。成熟之作如《雜畫圖》中倣元人筆意的墨色牡丹,花瓣多以乾筆寫出,再以小寫意點墨為蕊,冷淡幽雋,逸韻天成。
惲壽平崇尚獨立思考,畫論見解獨到。畫花卉者易於板滯,南田認為寫生先斂浮氣,絕去筆墨畦徑,方可達空靈澹蕩之境,故其花鳥畫大異於時人塗紅抹綠、脂粉華靡之態。他亦重視筆外之意,提倡作畫須於皴染不到處着意,運其神氣於人所不見——“一勺水亦有曲處,一片石亦有深處”,惟“淡”、“逸”、“曲”、“深”,方得自然三昧。南田追求“以形傳神”,也強調“攝情”之重要,完美示範了畫家如何在寫生中表達主觀感受,可謂以文人畫的格調對院體花鳥畫重新演繹,大大拓闊了花鳥畫的審美價值和精神內涵。
是次展覽涵蓋惲壽平所繪花葉蔬果、魚鳥萍藻、山水巖壑之精品,他雖偶爾自詡“造化在指腕間”、“欲令真宰妒我”,“師造化”卻始終是他的藝術核心。而其“師造化”,確有身體力行的一面。自稱“南田灌花人”的惲氏,編籬種花,吟嘯其中,興至抽毫,借物言志,如繪古梅以誌堅貞骨不媚。又如繪畫蔬果冊頁時,惲壽平不禁想到其供人賞玩的畫作中虛構的自然,與江南百姓面對的旱災飢荒,叮嚀“惜竹不除當路筍,愛松留得礙人枝”,重視花鳥畫怡情說性的教化功能。可見追求高逸的南田並非不吃人間煙火,其師造化乃以護生為基礎,情感真摯,故能動人。
澳門藝術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自二〇一一年起攜手合作,先後成功舉辦了“四王”、吳歷等五家書畫展覽,今藉惲壽平三百九十周年誕辰之良機,呈獻“造化在手——故宮、上博珍藏惲壽平書畫特展”,精心遴選一百八十多件來自故宮、上博的佳作蒞澳展出,以圓滿“清六家”書畫與澳門的緣份,亦是三地博物館深厚情誼的又一見證。展覽以“南田真跡”為骨幹,並設“南田後學”、“同道藝友”兩個單元,集惲壽平之代表作及其家人、弟子與藝友之精品,以彰惲氏不凡之藝術和人格魅力,凸顯其傳承與變革的劃時代意義。又配以相關的學術研討會,全方位探討南田畫學之深廣,如嶺南畫派奠基人居巢、居廉正是在繼承和發展惲壽平沒骨畫法的基礎上,創撞水和撞粉法,進而影響了澳門畫壇的創作走向。
惲壽平以一己之力,為世俗性日濃的清代花鳥畫壇帶來一股澹雅新風,更為後世留下天趣無窮。其花草小景中有大宇宙,每每配以骨力清奇的“惲體”書法、詩格脫俗的小詩短跋,詩書畫交融,盡顯“南田三絕”之超群。靜覽這些悅目瑰寶,如步疏籬野徑一回,可以洗纖塵,去煩擾,鑄性靈,參化機,感受“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南田有云:“信造化之在我矣。”在人工智能精準繪圖、萬物靠數據自動生成的當下,惲壽平在三百年多前已能攝萬象於毫端,盡得“一花一世界”的真諦,不但予人歷久彌新的美的慰藉,更為我們展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可能。
澳門藝術博物館館長 袁紹珊
“造化在手”故宮、上博珍藏惲壽平書畫特展
展覽日期:九月二日至十一月十二日
展覽地點:澳門藝術博物館四樓
開放時間:上午十時至下午七時(逢星期一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