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級政協聯誼會參觀中哈口岸
霍爾果斯國門見證國家發展
澳區省級政協委員聯誼會參訪團今天抵達中哈兩國口岸霍爾果斯參訪,正值習近平總書記昨天在疆強調要發揮新疆獨特區位優勢,積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從實際出發抓好對外開放工作,加快“一帶一路”核心區建設,使新疆成為我國向西開放的橋頭堡。參訪團親臨向西開放前沿有更直接、更深切的體會。
(石河子二十七日電)
中歐班列累破三萬
霍爾果斯口岸,是新疆最大的陸路與鐵路綜合性口岸,是自治區口岸之首。位於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霍爾果斯市,與哈薩克國隔霍爾果斯河相望。
霍爾果斯口岸是伊霍鐵路、連霍高速公路、312國道和中國至中亞天然氣管道的起訖點。今年八月一日,一列滿載着日用百貨、服裝面料、電器零件等貨物的中歐班列從霍爾果斯鐵路口岸開出,駛往波蘭馬拉舍維奇,標誌着霍爾果斯鐵路口岸通行中歐(中亞)班列數量累計突三萬列。
早在元明清時期,這裡是蒙古族遊牧帶,稱此為霍爾果斯,蒙古語意為“駝隊經過的地方”,實為駝隊中途休息的地方,而非普通的經過之地。乾隆時期從此地可直達西方很遠的範圍,都屬於大清,不是口岸。清代才有中國的駐防哨,是伊犁索倫營駐防的六座卡倫之一。
18號界碑見證屈辱
霍爾果斯最早的是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建立的簡易國門,今參訪團看到的則是二○一八年九月正式啟用的第六代國門。國門變遷見證國家發展,越來越高大的國門,也是國家實力強盛的標誌,
澳區省級政協委員懷着複雜心情觀看國門文化展示館,裡面不僅可以看到國門的變遷,了解到霍爾果斯的歷史。相比如今國門的自豪,有一塊界碑卻令人感到恥辱,其設在亭子中的老界碑,是根據一八八一年清政府與俄國簽訂的不平等《中俄伊犁條約》豎起的中俄18號界碑。界碑雖是中國出資,卻是俄方製作,俄方一面做得十分光滑,而中方一面卻凹凸不平,而且在埋設界碑時,在沒有清政府官員到現場監督下,俄方竟然乘機將界碑向中國境內推移了二十公里,獲悉這段屈辱史令大家感到氣憤。
全國政協委員、聯誼會常務副理事長莫志偉受訪表示,今年是“一帶一路”十周年,有幸到霍爾果斯口岸中哈兩國合作區參訪,既感受到國門歷史變遷的,也為口岸邊貿繁榮而驕傲。希望今後與這些“帶路”國家有更好的合作發展,發揮好澳區政協委員在澳疆兩地旅遊經貿文化等促進作用,讓澳門廣大居民多了解新疆的發展。
本報特約記者 謝震霖 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