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園的公共性
有消息稱,部分持大學校園卡人士代各類遊(研)學團預約進入大學,並從中漁利。為此,校方作出對持卡人士處罰與加強持卡者管理的規定。實際上,去西方國家的大學交流,有時入了校園也沒有感覺,因為大多數大學沒有圍牆,甚至連校門也沒有。於是,有人就將大學的圍牆與校門視作大學是否自由開放的標誌之一。
其實,大學是否自由開放與有沒有圍牆及校門並無直接關係。例如,美國著名學府——普林斯頓大學也是有柵欄與校門的,可是,並未見其學術上較其他美國大學更不自由。應該說,大學有沒有圍牆與校門應該是歷史自然形成的,與中西不同的建築文化有着密切的聯繫,不一定要賦予其某種文化想像。
或許,對於大學來說,設置圍牆與校門是從安全角度考慮的,即努力為師生教研創造一個相對安靜的安全空間。所以,大學又稱象牙塔。身在塔中,或許更有利於避免世間的紛繁喧囂,可以一心向學。因此,並無不妥。
不過,話說回來,大學的圍牆與校門確也是將大學從社會中分割出去的物理空間標誌。它們本身就是大學與社會的界限物,某種程度上亦成為大學與社會交流的閘口,特別是配合校方嚴厲的保安制度,更加強化了大學校門被賦予的界限象徵意識。
本來,在疫情之前,社會人士進入大學校園還是較為自由的,有些大學至多登記一下訪客身份。然而,疫情發生後,機關、學校、工廠、社區無不強化安全管理,大學校園更是重點保護區域。因此,各大學紛紛推出規條,非本校人員不得進入校園。
隨着疫情逐漸離去,校園管理規定雖有所鬆動,卻仍然堅持未經預約人士不得入校。而預約須是持員工證或學生證或校友卡人士,各校甚至開發出不同的預約小程式(App)。可是,社會對進入知名大學參訪的需求正在迅速增長。於是,現實中,就會出現持大學校園卡者代約漁利的現象。
實際上,處罰持卡人士或對持卡者加強管理是治標不治本,只有增加入校供給與滿足入校需求才是治本之策。因此,必須恢復大學作為公共空間的屬性。
作為公共空間的大學原本就不應該設置入校門檻,設門檻某種程度上是限縮入校供給機會,導致外界的入校需求無法得到滿足,而需要尋找制度外的途徑。可以說,就是為有權力入校者設置了尋租機會。因而僅靠加強管理是無法杜絕濫用預約入校權的。
而與社會共享空間與資源,原本就是大學作為公共空間屬性的重要社會功能。因此,試圖用圍牆與校門使大學放棄其應有的社會功能,顯然是不適當的。
婁勝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