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B11版:新園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生活素描)投入療癒手作
(西窗小語)美利用“疫苗外交”施壓
(金漆皮毛)意外的分享
(紙上峰云)極端無恥
(微泓集)參展續談
(看風景的貓)衣飾經濟
(劃火柴的男人)我的母親黃醫生
(快樂的牛角包)直覺
(筆雯集)關人七事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3 8月28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微泓集)參展續談

吳淑鈿

參展續談

    七月來澳在書巿嘉年華發佈新書《只有詩如故》,華姐說會有些中學寫作組的學生來參加,於是臨時改動發言策略,用基本的理論作包裝,讓年輕人認知寫作活動的意義所在。

    文學寫作由作者、作品和讀者構築創作意義。作者寫就作品,是一種“完成”。作品完成,只是一個“存在”,文字是死的。需要有讀者的參與和體認,作品才具有生命。讀者建立解讀體系的過程,是再創作。寫作活動的意義,由此而生。

    一個作者,必然也是一個讀者。積累閱讀經驗,才有寫作的動機與能力。因此閱讀習慣很重要,要與文字做朋友。我鼓勵同學寫日記,語文可隨意揮灑,慢慢鞏固寫作能力。記實事之外,也嘗試抒寫性靈與建立論事觀點,由個體生活擴展至張望世界。對生命成長大有助益。

    有中學語文老師說,她的學生有希望成為作家的,高中畢業,有志報讀大學中文系,但家長反對,正在和父母“鬥爭”中,爭取自主選擇。父母的意見是恐文科畢業將來出路受限云云。殊不知所謂出路,其實是看自己的本事。

    今天世界已大不同於往昔,年輕人無論本科選修什麼,與前途或職業無大關係。大學不是職業訓練所。認真學習的話,任何學科都可以開闊眼界,能在幾年間建立獨立思考能力,練就做學問的基本能力,有結構思維,爭取校外觀摩機會,畢業後便海闊天空任飛翔。

    我有學生畢業後去做義工,希望幫助聾啞人士,唸了個關於聾人手語的語言學碩士課程,其後發現心理學很有意思,又研究心理學去了,再拿了個碩士,現在打算修讀心理學的博士課程,目標是將來投身NGO為社會作出貢獻。我問,中文系的學習對其後的進修有幫助?她不假思索:語文表達能力較強。

    我想對那位同學說,是否能成為作家,與入中文系無關。我想對他的家長說,不入中文系,也不一定“錢”途無限。

    吳淑鈿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