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李忱的瀑布聯句說起
唐宣宗李忱是唐憲宗的兒子,生母原是宮女,因而從小備受歧視和暗算。為了避禍,他剃度為僧,裝瘋扮傻三十六年。唐武宗死後,宦官為了便於操控,選中這位“傻子”繼位。沒想到,他剛登帝位,便一改傻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除掉弄權的宦官,其後勵精圖治,開創了“仁和中興”的局面,被後世譽為“小太宗”。
相傳,他在香嚴寺出家時,智閑禪師同情他的遭遇,卻又不知他的志向,因而在陪同他遊覽廬山瀑布時,作詩試探他:“千巖萬壑不辭勞,到底方知出處高。”吟畢,目視李忱。李忱不假思索,隨即補了兩句:“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禪師由此斷定此人氣度不凡,決心輔佐他登上帝位。這就是《全唐詩》中《瀑布聯句》詩的出處:千巖萬壑不辭勞,到底方知出處高。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
重提這段掌故,旨在說明,那些流傳遐邇的好詩,背後往往藏着寓意深遠的故事。以《瀑布聯句》為例,即使抹去歷史背景,也能感覺到詩人心中泛起的波瀾。看他從瀑布寫起,寫它下溪澗,通江河,入大海,分明是一幅精彩的動畫,一個精簡的勵志故事。
由此可見,把詩句之間的邏輯關係交代清楚是何等重要,甚至是讀者理解作者創作意圖的鑰匙。那些東拼西湊、邏輯混亂的詩,即使外表多麼華麗,也只能說是押韻的文字,和真正的詩毫不沾邊。《瀑布聯句》是按動態發生的先後寫的。或問,是不是詩都得這樣寫?我看未必。作為嘗試,我以逆向思維的方式,將該詩重寫如下:碧海翻騰浪放歌,不忘涓滴匯江河。驚濤一瀉三千里,亂石巉巖算什麼!
明眼人一看便知,詩中的“驚濤一瀉三千里”句,源自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名人名作在前,不敢掠美,特補記於後。
劉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