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B15版:蓮花廣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一基地”建設基於“國家所需,澳門所長”
政府應釋出更多停車場予民使用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3 8月9日 星期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一基地”建設基於“國家所需,澳門所長”

郭濟修


東望洋燈塔和炮台是地標景點,其歷史文化內涵可為旅遊增値。

“一基地”建設基於“國家所需,澳門所長”

    一、澳門建設“一基地”的堅實基礎

    澳門雖然是個彈丸之地,卻是個中西文化交匯的地方,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城市。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碰撞、融合,主要在澳門或者通過澳門進行,造就了澳門獨特的文化氣質。此乃“澳門所長”。也因此,澳門的發展定位,除了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即“一中心、一平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還提出,澳門要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即“一基地”。這是對澳門獨特歷史文化地位的肯定,要求澳門繼續秉持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充分發揮多元文化並存的優勢,這是澳門的一項新的文化使命,也是中央政府對澳門特區政府的一項要求,即“國家所需”。

    國家主席習近平六月二日在北京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時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決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並存的和諧格局,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並蓄的開放胸懷。我想,澳門作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地方,正是由於中華文化有着“和而不同”的精神,因此能夠包容彼此差異,經過歲月的積澱,形成了豐富獨特的文化景觀。這是“澳門所長”,有助於建設中葡交流合作平台,有助於拓深國際人文交往,為中國與世界深入交流更好發揮橋樑作用。同時,包容四海、兼納百川,中華文明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也煥發蓬勃生機與活力。

    其中,作為澳門中西交往四百年歷史的活化石,“澳門歷史城區”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澳門還有70個項目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以保護,而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共有12個。還有十多項列入“世界記憶名錄”,並獲評“創意城市美食之都”等世界級殊榮。此外,澳門現時共有159項紀念物、具建築藝術價值之樓宇、建築群及場所被評定為受保護的不動產;土生葡人更加是澳門多元文化的象徵之一。這也就是為甚麼建設“一基地”,不是香港或者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而是澳門的原因。著名學者黃啟臣在《澳門是最重要的中西文化交流橋樑》中指出,澳門是十六世紀中葉到十九世紀中葉,中西文化交流最重要的橋樑。中西文化交流漢代就有了,唐代以後各朝代也有,但是最重要一次交流是以明清澳門為樞紐的中西文化交流。

    中西文化在澳門的交流和產生的成果,在在證明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形成了多元文化並存的和諧格局,這有利於發揮澳門在國家對外交往中的獨特作用,增強中華文化在國際的傳播和影響力,助力“一帶一路”建設,也有利於“一中心、一平台”的建設。因此,澳門建設“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是正確的,乃是基於“國家所需,澳門所長”。

    二、文化基地的打造與休閒旅遊中心

    的建設可以相得益彰

    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獨一無二的歷史沿革、文化底色和風景。作為旅遊城市,澳門沒有名山大川,也沒有飛瀑流泉等勝景。文化就是澳門這個華洋雜處城市的靈魂。當下年輕人對旅行的認知更加多元,人們到澳門旅遊,不是一般的遊山玩水、看風景,今天的旅遊是深度體驗城市的多元,感受城市的文化內涵。相信遊客看中的是列入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澳門歷史城區”,沉浸式體驗澳門這個中西文化交匯的地方,感受澳門的多元文化、城市的內涵,感受澳門的獨特魅力,不再是只有吃飯、拍照等層次的旅行目的了。比如,澳門這裡有西方的教堂、東方的廟宇、西方有錢人的別墅、華人富商的大屋,還有劇院、慈善機構,甚至有象徵政權的兵營、炮台和市政廳等,一座座風格迥異的西式和中式的建築物相互輝映,見證着歷史,顯示出它與眾不同的文化特色。故此,不能過於追求表面的繁榮與熱鬧,忽視了其背後的傳統文化內涵。

    文化可以為旅遊增值;文化基地的打造與休閒旅遊中心的建設可以相得益彰。比如,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東望洋炮台,包括燈塔及小教堂。曾經是軍事禁區的東望洋炮台現在已成為一個景點。東望洋山有個氣象站,每逢颱風季節,經常會掛上標示風力的“風球”。如今一進入炮台大門裡面,就可以看到陳列了標示各級風力的“風球”;在炮台上面,就有一個圓柱子作為澳門在世界地圖上的地理位置的座標。當然,最顯眼的是東望洋燈塔,曾經是中國海岸也是遠東地區最古老的燈塔,為往來的船隻在蒼茫的夜裡指引方向。教堂內的拱頂和內壁繪有運用中國繪畫技法的彩色壁畫,顯示中西文化交融的特徵。旁邊的大炮,更可以引出幾百年前發炮擊退荷蘭人侵略的故事,以及曾經的“澳門城市日”的由來。可惜的是,導遊可能認為那個澳門半島最高點還沒有海拔一百米高,忽視了那裡的文化,因而沒有引導遊客上去看看。

    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讓廣大居民和遊客大開眼界,零距離感受文化的魅力,澳門有此條件。澳門有獨特的文化魅力,所以應該重視“文化+”。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澳門,是打造深度遊的上佳材料,關鍵是如何梳理、系統包裝和突出歷史文化元素。除了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也要以文化興旅遊,讓“一基地”與“一中心”相得益彰,加速推進文旅產業高品質發展,使澳門成為知名的文化旅遊目的地。

    三、必須重視澳門“一基地”的建設

    在記憶中,受“敦煌學”的啟發,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澳門學術界就倡議建設“澳門學”。“澳門學”涉及多個學術領域,以文獻檔案、文化遺產為基礎,以歷史、文化和現實社會為對象,全面深入研究澳門歷史、文化,剖析澳門社會的文明進程,探索和構建澳門特有的文化價值,充分展示“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澳門文化景觀。推動建設“一基地”,離不開“澳門學”。

    澳門學者吳志良在澳門科技大學澳門學研究中心成立暨《澳門學》雜誌發行儀式上作《澳門學研究的新台階》的致辭中說:“澳門學研究,應從澳門歷史發展的全域加以觀察,將澳門近五百年歷史變遷與世界和中國的發展進程聯結起來。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認識澳門在中國和世界歷史進程中的角色、地位和作用。”“如何從文明對話出發,闡述澳門文化、澳門現象、澳門模式的內涵與特徵,建立獨特豐滿、嚴謹科學的解釋體系和學術範式,是今後澳門學面臨的重要課題。”他相信,澳門學的學科建設,必定能做到傳承和弘揚澳門傳統、提升澳門價值和優勢、加強學術自信和文化自信、強化澳門地位和作用、宣傳澳門形象,從而建立澳門宏觀歷史敘述,達至講好“中國故事”和“澳門故事”的目的。

    “澳門學”作為澳門最重要、最貼近澳門現實的歷史文化研究的一門學問,回歸二十多年來並未受到應有的重視。舉個例子,澳門回歸的過渡期必須解決的三大問題,即公務員本地化、法律本地化和中文的官方地位,都涉及語言。要解決這三大問題,中文官方化最重要。

    語言,是“澳門學”的重要方面。澳門作為中西多元文化長期共存融合的地方,形成澳門獨有“三文四語”的語言景觀。語言問題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字典或詞典,字典或詞典表面看是兩種文字或者兩種詞語的對應翻譯,實質上更是兩種文化的交流。澳門有中國的第一部《英華字典》和第一部《葡中字典》,大大促進了中國與西方世界的溝通和理解。十年前,有些學術團體要進行研究,但是沒有得到政府的贊助和支持。政府喜歡花巨資搞一些轟轟烈烈的活動,不願意資助那些窮文人搞學術研究,最後這個研究搞不成了。澳門建設“一基地”的成效不彰顯是有原因的。

    至於列入世界記憶名錄的項目,由於大多是學術團體和機構申報的,文化部門的網頁就找不到。澳門文獻的價值已引起世人的關注,《澳門功德林寺院檔案文獻》今年成功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國際)名錄》(該項目已於二○一六年入選《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澳門基金會表示祝賀,並在“澳門記憶”文史網特別推出“功德林文獻瑰寶網上展覽”,與讀者分享這批珍貴史料,而其他文化部門則失聲,這與內地大張旗鼓的報道形成對比。

    習近平主席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他在談到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時指出,第二個“結合”的結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更重要的是,‘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

    因此筆者認為,建設“一基地”應該受到特區政府的重視,千萬不要認為文化研究沒有產生GDP,也不能認為搞幾場表演就是在建設文化基地。必須強調,以中華文化為主流與多元文化共存的結合是互相成就的,兩者應該結合;建設“一基地”應提升到“國家所需,澳門所長”的高度。澳門如何提升“一基地”在國際的影響力,充分發揮澳門在國家對外交往中的獨特作用,值得當局深入思考。新成立的“一基地”聯合工作委員會對於“一基地”建設有何大作為,大家拭目以待。

    郭濟修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