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助攻 旅遊+跨界融合
經濟適度多元五年發展規劃諮詢文本中提出六項主要任務推動“旅遊+”跨界融合。明確地把“旅遊+”的可能性延伸得更深更廣。其中“旅遊+文創”雖非新鮮事,但過往兩行業在跨界融合上產生的火花卻不多。未來五年需要精準助攻,才能發揮共贏效果。
本澳旅遊業發展蓬勃,過去數百年的中西文化背景加上歷史古蹟,以及賭權開放廿年間投資數千億元興建的綜合度假村等硬件配套,新舊交融的軌跡早為旅遊業奠定另類發展根基,成為主脈行業。疫後旅遊業驚人的恢復速度,更令其他行業羨慕不已,希望搭上旅遊復甦快車,可見未來旅遊業的重任。
“旅遊+”的延展性強,文創業正是借旅遊業把創意設計和理念推廣出去。但疫前,小城每年迎來數千萬訪客,客源市場龐大,但本澳文創業發展並非如想像般順風順水,可成功跑出的,只有寥寥數個文創品牌或IP人物。縱使文創業界在產品設計種類和款式上推陳出新,開發更多生活化產品來迎合大眾口味和使用習慣,更多了機會推出聯乘產品增加知名度,惜反響不大。
觀乎外地的一些文創實例,有載體依靠,有助擴大發展成功率。日本的祈福御守在當地廟宇隨處可見,撇除祈福靈驗與否不說,光是御守“高顏值”的設計和包裝,已引爆購買慾,吸引愛好者收集,旅客更會把它當成手信送禮。
台灣廟宇同樣廣受人們歡迎,其出品的DIY廟宇模型、祈福掛飾也融入文創元素,如透過繪畫等把廟宇神明展現得活靈活現,可愛度甚高。澳門方面,即使宗教色彩濃厚,廟宇、教堂也遍佈大街小巷,但衍生出的祈福產物,例如轉運風車、平安符等設計百年如一日,難引人購買。
本澳廟宇等是不少旅客必到的遊覽景點,文創業者可嘗試以廟宇等作載體,加入文創元素,為廟宇等設計出專屬的祈福產品。除了可為文創業增加對外展現的舞台,也可為廟宇等煥發新鮮感,展現新澳門魅力。
春 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