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症狀與改善方法
頸項不適,眩暈頭痛,手指麻木,今時今日港澳地區,從二十歲至八十歲的患病人群比比皆是,甚至有更年輕化的趨勢。今次我們從頸椎的解剖結構出發,通過對脊柱神經走向的分析,了解各種疾病與頸椎的關聯。
頸椎按位置不同,從上到下,第一頸椎叫寰椎,因為像“環”一樣,下連枕骨,沒有椎體和棘突,由前後弓和側塊組成。前弓較短,其後(內)面中部有關節面與第二頸椎的齒狀突構成寰齒關節;前面中部有前結節,是兩側頸長肌的附着處。第一頸椎主要與頭、耳、鼻、喉、臉部位有所關聯,此關節錯位或出現病變,易發生頭痛、頑固性失眠、高度近視、視物模糊,記性變差、眩暈、高血壓和面癱等症狀。樞椎是第二頸椎,它和一般的頸椎相似,但椎體上方有齒狀的隆突稱為齒突,此齒突可視為寰椎的椎體。第二頸椎段主要關聯耳、鼻、喉、舌、聲帶等。如發生錯位,易患眩暈、偏頭痛、耳鳴、耳聾、胸悶、扁桃腺炎、腮腺炎、鼻竇炎、慢性咽炎、咽喉氣管或者鼻過敏、失聲等症。而第三至第六頸椎為平常發生問題最多的椎體,椎體小,左右徑寬於前後徑。前面和後面均平坦,等深;前者稍低於後者,且其下緣向下延伸,與下一椎體前上部交疊。第三頸椎主要與咽喉、面頰、肩周、橫膈膜等有關聯,如發生錯位,易患咽喉炎、咽喉部異物感、牙痛、頸肩痠痛、呼吸不順暢(俗稱不夠氣或者氣不順)、甲狀腺功能亢進等症。第四頸椎主要關聯頸部肌肉、咽喉、手臂等。如發生錯位,易患肩膀痠痛、牙痛、三叉神經痛、甲狀腺功能亢進、胸悶、打嗝等症。第五頸椎段主要關聯手肘、食道、氣管、橫膈膜、心臟等。如發生錯位,易患氣管炎、咽喉炎、哮喘、手臂痠痛(網球手),心律失常(包括心動過速或過緩等症)。第六頸椎主要關聯甲狀腺、食道、氣管、心肺、上肢等。如發生錯位,易患網球手或媽媽手(手腕問題)、甲狀腺炎症、低血壓、心律失常、肩周炎、大拇指痠麻痛等症。而第七頸椎除了伸向後方的棘突很長外,其餘的結構和普通頸椎一樣。由於其棘突很長,末端不分叉而呈結節狀,隆突於皮下,被稱為隆椎。它隨着頸部的轉動而轉動,是臨床上作為辨認椎骨序數的標誌。在低頭時看到和摸到頸部最高突起的部位,就是第七頸椎。現時三伏天灸的主要穴位“大椎”就在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第七頸椎主要關聯甲狀腺、食道、氣管、心肺等,所以天灸療法理念這個位置可以改善慢性鼻炎鼻敏感的症狀,如發生錯位,易患甲狀腺炎、低血壓、心律失常,及手臂外側、中指、肱肌、無名指痠麻痛等症。 臨床上很多的病症,完成詳細檢查都找不到病因的,都有可能是以上七節頸椎發生問題導致。
頸椎病是由於椎間盤軟骨長期受到因人直立產生的重力與頸部活動產生各方向的張力負擔,加上隨着年齡增長椎間盤含水量逐漸減少,會造成軟骨的破裂或突出,而形成不穩定的現象。又會因軟骨突出及韌帶鬆弛或長期不穩定刺激了鈎椎關節骨刺的增生,這和人外表皮膚老化,出現鬆弛、皺紋的生理相同。突出的椎間盤和增生的骨刺若壓迫到神經根、脊髓、椎動脈或交感神經,就引發了以下的症狀:當控制活動和感覺的神經根受壓或刺激,就會出現頸肩部、上肢疼痛、手指手臂麻木、肌肉無力等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表現;而椎動脈受壓迫,就會引起眩暈、耳鳴、視力模糊、聽力障礙等椎動脈型症狀;如果控制人體心臟,心律跳動等內臟的交感神經受壓迫或刺激時,則會出現出汗、心慌、手腳冰冷等交感神經病症。如果脊髓中樞神經受壓迫,可表現僵硬、感覺異常、行動不便,踩棉花感,甚至大小便失禁及癱瘓。
頸椎病在症狀急性發作期宜局部休息,不宜增加運動刺激。但不應長時間臥床,以免發生肌肉萎縮、組織及關節神經黏連等變化,影響頸椎病的康復。所以,當病人急性疼痛不適期過了之後,就需要訓練頸椎周圍的肌肉力量,增加頸椎的穩定性。
以下和大家介紹一個簡單安全的穩定頸椎鍛煉方法:取坐位,雙手交叉緊抵頭後枕部。頭頸用力後伸,雙手則用力阻之,持續對抗十秒鐘後還原,共做十次。另一種方法是:取坐位,兩手於頭後枕部相握,前臂夾緊兩側頸部,頭頸用力左轉,同時左前臂用力阻之,持續相抗十秒鐘後放鬆還原,然後右方向做,各做十次。此動作頭雖沒動,但通過各個方向力的較量讓相應的頸部肌肉進行收縮。科學研究發現,肌肉持續收縮六秒鐘對頸部是非常有好處。而頸部在出現問題的情況下,此運動對頸部有很好的保護作用。另外,各種游泳等運動也會使頸部肌肉的力量增強,讓頸部保持良好狀態。但注意動作要緩慢平穩,用力由輕到重,使肌肉和韌帶得到充分伸直,但以不引起明顯疼痛為度。
穴位方面, 天柱穴是穩定頸椎的最佳穴位。頸部的肌肉急性收縮、痙攣引起的疼痛,很多久坐工作的白領長時間保持伸出脖子的姿勢,或是壓力較大都會使肩頸背部肌肉僵硬,就容易引發頸椎問題。可以透過按摩(壓)天柱穴,暢通氣血,有助紓緩疼痛。
位置:天柱穴位在頸部髮際線、左右兩條肌肉的外緣凹陷處。
功效 :緩解肩頸僵硬及鼻塞、頭痛、偏頭痛的症狀,活絡筋骨,有助改善落枕、五十肩、紓緩肌肉痠痛。
按摩方法:雙手拇指指腹按壓五秒後放開,休息八秒。根據實踐經驗,臥姿情況下把拇指放在穴位與枕頭之間,利用頭部重量自然壓着手指十至十五秒,共進行三至五組,效果更佳。
楊大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