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A07版:澳聞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世遺群中一小巷
澳委員:發揮澳橋頭堡作用
新聞特搜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2025年4月25日星期五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3 7月28日 星期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世遺群中一小巷



被世遺建築包圍的羅結地巷


羅結地巷雖短小,卻蘊藏着不少珍貴歷 史回憶。


羅結地


    世遺群中一小巷

    新馬路議事亭一帶,居民和遊客每日熙來攘往,其中的羅結地巷,光說巷名,相信未必每個澳門人都知道。

    其實此巷就在議事亭前地,毗鄰列入世遺的仁慈堂大樓。另一邊,是屬於“被評定的不動產”郵政局大樓,沿羅結地巷上行左轉,前行百米又是另一世遺建築澳門主教座堂。

    紀念羅結地善舉

    羅結地是澳門歷史上一位葡萄牙富商,他生前立下遺囑,將價值62,220澳門元的遺產捐給仁慈堂,是當年仁慈堂收到的最大一筆捐款。為了紀念他的善舉,當局便將仁慈堂大樓旁一條小巷,命名為羅結地巷。

    現時鑲嵌在仁慈堂大樓外牆的古老石碑,出土於一九九八年三月廿六日。當時澳門市政廳重鋪羅結地巷一號門前的路面,意外發現這塊古老石碑,經修復及鑑定後,認為發現石碑的位置,就是澳門首任主教賈尼勞於一五六九年在澳門創立的仁慈堂附屬孤兒院。

    當年在澳行醫的孫中山以月租12元向仁慈堂租用物業作“孫醫館”,仁慈堂、“孫醫館”、同善堂三座建築為羅結地巷增添了色彩。

    張大千曾居此巷

    值得一提的是,一九四九年初,著名藝術家張大千應富商蔡克庭邀請,舉家從香港遷來澳門暫住,當時張大千一家的住處就在羅結地巷與大堂街交界處。張大千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曾為毛澤東主席作《荷花圖》,此畫就是在澳門創作的。

    欲知更多詳情,可立即掃碼欣賞。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