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單車和愛情的辯論賽
劉德華在電影《
天若有情》中騎着電單車,後座身穿婚紗的吳倩蓮抱着華仔的腰,二人風馳電掣,在馬路上奔馳。電單車和愛情通過鏡頭語言組合在一起,唯美式的機械造物用速度抵抗現實的不甘和無奈,華仔載着吳倩蓮的這幕亦成為一代銀幕經典。
最近在學習駕駛電單車,自從學車以來,便有意識地觀察路況,尤其是泊車位置,因為我將也是其中一名道路和泊車區使用者。法國心理學家拉康說,眼睛是慾望的器官,可以從觀看的行為中獲得快感,但我並未從觀看的行為中獲得快感,甚至十分沮喪,因為我看着的是澳門的馬路。以下是一段電單車駕駛者的真實寫照:
為了便利出行,所以我選擇驅車出門。經過二十分鐘的駕駛,我從氹仔市區到達澳門北區,若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起碼需時四十分鐘。抵達目的地附近,當然要泊車。因為錢糧並不富裕,活了一把年紀仍然無法在澳門擁有一個自己的停車位。再者,我最近悲哀地發現原本免費泊車的劃位正逐漸消失,有關部門在泊車區設置了障礙物劃開一格格車位(據我觀察全澳都開始了這項工程),原本可以泊二十輛電單車的區域,經過空間規劃後只可以泊十一、二輛車。好吧,有關部門的規劃是為了更高效地利用土地和鼓勵駕駛者使用其他泊位,雖然心痛荷包,但理解並支持。我扭動把手,驅車往前,尋找停車收費錶泊車區,由一號到十二號,全都是車。好吧,繼續前行,經過堵塞的路段和施工現場,終於抵達收費停車場,日間一小時六元,入閘泊好車。從停車場出來,發現距離目的地更遠了。
便民工程,都市規劃。理論上的美好願景當然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設想,全民支持。可是澳門連電單車泊車位都難找得到了,哪能指望在澳門找得到愛情。
甘遠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