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C05版:新園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感悟)由一位年輕教授溘逝所想到的
(西窗小語)巴西新總統願景:脫貧及工業化
(句句是甘)從容老去有選擇
(斷章寫義)理性與人性
(微物隱聲)電單車和愛情的辯論賽
(亂世備忘)路環情意結
(榕樹頭)以雀佐膳的年代
(夢裡聽風)三○一號胡粉開出的花
(筆雯集)刻木為鳶話魯班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3 7月27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斷章寫義)理性與人性

穆 森

理性與人性

    氣象預報有一大特性,就是預報的時間距離越短,準確度一般也越高,二十四小時前的預報一定比四十八小時前的預報準,因為不斷有新的觀測資料進來,可據以修正先前的預報。但竟然曾有民眾向氣象局反映:“你們的預報能不能不要經常變來變去?”可見許多民眾對於氣象預報仍有着錯誤認知,希望氣象局“說了就算”,而不了解動態氣象預報的必要性。

    【摘自:〈氣象預報為什麼會不準?〉,李名揚,科學人,二○○九年十月】

    颱風季節已到,又是各地氣象機構忙個不停的日子——除了預測氣象變化、發佈資訊,更要應付各式各樣的“挑戰”。

    “挑戰”之一是民眾的質疑和批評。資訊科技的發展令一般民眾獲取資訊的門檻大大降低:以往有關氣象的專門材料,可能只在一小撮專業人士當中流傳,而大眾往往只可等待專業人士分析、解讀後,才可得知結果。但當資訊普及變成事實,越來越多人有途徑獲得一些氣象預測的分析“原材料”,繼而三五成群,開始討論起來。正因如此,對官方團體的質疑和批評也越來越多。

    “挑戰”之二是變幻莫測的氣象。雖說科技日漸進步,預測的準確度也比昔日的來得可觀;只是,儀器操作、空間取樣和數據閱讀的誤差,都令觀測資料不可能百分百準確。再者,天有不測之風雲,這一刻準確的數據,下一秒都可能有所偏差。所以,氣象預報,從來都不可能全然準確。

    以上兩種“挑戰”令氣象機構長期處於左右為難的局面。而面對這種事實,一般人如你和我應如何自處?我想,大概就是要保持理性,接受氣象預報不準確的本質,減少批評;同時以人性化的角度,為可能出現的風暴做好最周全的準備。

    穆    森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