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B16版:演藝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三齣好戲——藝術節觀戲有感
邵薛合作與薛馬爭雄
誰是怪物?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3 7月6日 星期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三齣好戲——藝術節觀戲有感

十六夜


《解憂雜貨店》故事溫情感人


可以旋轉的“雜貨店”


《解憂雜貨店》舞台設計巧妙


《我是月亮》撫慰觀眾心靈


《給下一輪(虛擬)盛世的備忘錄2.0》VR畫面與旁 白有時無法對應


觀眾根據 現場提示佩 戴VR設備

    三齣好戲——藝術節觀戲有感

    今個藝術節,三場節目。最喜歡的莫過於《解憂雜貨店》。首先整齣戲的氛圍感很強,從舞台佈景、舞台上方的LED燈牌、道具、燈光的設置,以及在開演前和演出中,劇中人物走出舞台、來到觀眾中間演出,種種手段無一不是在宣示着一個目的:希望加大觀眾的“沉浸感”,使他們更快地投入到故事當中。同樣的演出手法,我在今年的另一齣劇目《西哈諾》中見過,而兩者均屬外國小說的改編劇目,是否證明外地劇社和本澳一些大型戲劇製作在這方面有更多的抱負與決心?我不知道。

    其次是故事內容細膩,溫暖人心。作為少數沒看過原著小說和電影版的觀眾,我依然被劇中那一種脈脈溫情所感動,完全不影響觀賞效果。而且,從改編的故事完整性而言,此劇無疑應算是成功的。特別是此劇所運用的舞台裝置很多,旋轉的設計讓佈景的前後、上下,甚至是正面和側面都能夠被充足利用,讓觀眾觀賞劇目之餘,更有如置身在一本立體的童話書中,每一次“揭開”都有驚喜。

    而在音樂上,此劇更選擇了現場演奏,這亦是我歷年所觀看的本澳劇作方面較少看到的。唯一美中不足的,或許是為了遷就旋轉佈景的關係,音響設備台設置在佈景二樓,部分場景能夠清晰看見演奏者的身影,令我及同場朋友有段時間均誤以為演奏者亦是劇中角色。但瑕不掩瑜,整體的演出仍然精彩。

    其次是《我是月亮》。會走進劇場觀影的一大部分原因,是因為此劇的導演是丁一滕。當年看他有份參與的內地戲劇綜藝節目時,已經很喜歡這個舞台多面手。他既能編、導、演,而且能作詞作曲,更可自彈自唱,不可謂不多才多藝。想不到今次因為劇中有成員未能來澳,身為導演的他直接頂上,令我直接得到近距離欣賞他演出的機會。衷心希望未來他有更多機會來澳演出,如近年由他反串擔演的獨角戲《竇娥》,還有同樣由他導演、現正在內地巡演的戲劇《我不是潘金蓮》等等。

    當然此劇的內容核心也是不錯的,有一定驚喜。劇中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圍繞五個現代都市男女,講述他們在生活上各自的秘密和所遇到的煩惱;另一部分則講述一位要到月球的太空人,過程中他只能與地球上的日本籍女主持人溝通,兩者看似在一問一答,實際上究竟溝通是否有效,說的又是否只是奔月之旅的事情,則見人見智。兩部分的故事看似不相通,實質上說的是同一件事——“孤獨”與“傷痛”。最後劇中以月亮為意象,把月球表面的坑洞比作人的傷痛,將兩部分的故事合而為一,五個主角利用代表心中秘密的物品填滿坑洞,“擁抱”傷痛,與自己和解,同時撫慰觀者的心靈,恰好為“我是月亮”好好地解了題。

    最後是虛擬實境劇場《給下一輪(虛擬)盛世的備忘錄2.0》。全劇以實體的戲劇為軸,輔以虛擬的VR場景和聲音旁述,利用半虛半實的方式,演繹帝王忽必烈與異鄉人馬可 · 波羅兩者之間一場關於古今中外幾個真假難辨城市的辯論,同時借此向觀眾呈現(或者混淆)一個全新的世界。坦白地說,演出的形式雖然很新穎,但整個觀影過程中,觀眾需要根據鐘聲的提示頻繁戴上及取下VR設備,虛實之間的模糊感還未來得及發酵,便要再次轉換場景,觀眾根本沒有時間集中消化劇中內容,其“沉浸感”效果可想而知。加上劇中表達的內容不少,又全都是需要思考的哲學問題,例如何為虛實、如何構建城市與認知、電腦二進位裏0與1的關係、“我”是如何構成的等等。而VR設備中的畫面與旁白聲音裏描述的場景亦間或有“對不上”的情況,不禁令人產生更多疑問,因而觀完全劇後,總有種“走馬看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之感。記得VR設備中最後一幕寫着大大的五個字:“你重(仲)想去邊?”(意即你還想去哪兒),看來我只能走到這裏了。

    十六夜

    (圖片來源:澳門藝術節官網)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