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錦田村探索
自從開通了港珠澳大橋,乘金巴探訪香港甚為方便。得悉有旅行社組團遊覽新界元朗,立即報名。
旅遊巴從大橋香港口岸接送,經過高樓大廈及屋邨密集的市塵,視野漸漸開闊,始見茂盛樹木和小片郊野。元朗錦田村不算大,村屋全是三、四層的洋房、別墅或獨立屋,周圍栽滿花樹,多聽狗吠,鮮聞人語,清靜素雅,和諧閒適。景觀與鬧市不同,別有洞天。
旅遊巴無法入村,僅在村口停泊,村口有棵大榕樹,是容易辨認的集散地。導遊帶領前行,見一列兩進的傳統房舍,仿似昔日的祠堂。這就是錦田村最著名的古蹟——周王二公書院,青瓦粉牆,簷椽刻有山水畫和詩詞,大門貼有門神,古色古香。
康熙二十四年 (公元一六八五年),滿清政府為防御倭寇入侵,訂立為期五年的“遷海令”,勒令沿海居民內遷五十里,致使香港三分一人要搬家。錦田周姓王姓兩官員上疏朝廷,力陳遷海令的危害,錦田人終獲特准搬回舊居。書院由村民為紀念兩人的功德集資而建,順道培養人才。
繞過書院,瞬即抵達錦田水頭村,村內小河橫亙,河上有一道長約八米的石板橋,建於一七一六年,已有三百多年歷史。事緣有一個青年,與母親隔河而居。 每次互相探訪,須涉水而過,若遇水漲,唯有隔河相望。青年為表孝心,節衣縮食,儲蓄六年,方可僱工匠興建石橋,令村民可經常來往。人稱為“便母橋”。 至今,新的石橋已於二○一三年建成,並豎立石碑,及建便母亭,表彰孝感動天。
入村,馬路異常狹窄,只能容一輛車通過,對頭車須互相禮讓。馬路兩旁的三層高別墅,建有走馬騎樓,高牆鐵圍欄,擺滿盆栽,生活區還設有休憩長椅,和供孩童耍樂的搖搖馬,舒泰休閒,令人艷羨。
最後探索的是錦田樹屋。一株綠蔭蓋天,盤根錯節的巨大細葉榕內,竟夾有青磚門楣及牆壁,卻無人入住。這是因為遷海令實行後,不少村民離去,令房屋凋零破敗,頓成廢墟。屋旁的榕樹氣根卻不斷衍生蔓延,把房舍吞噬霸佔,形成奇特的景觀。
遊罷錦田,即到流浮山品嘗海鮮、買海味,然後到東涌東薈城購物,回程搭金巴,一天旅程充實輕鬆,增廣見聞,收穫滿滿。
沈思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