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A10版:澳聞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南海一號海絲文物展穗揭幕
公慶會新疆參訪促合作
存憑有理抽獎活動登記
社保鼓勵一戶通繳次季供款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3 7月4日 星期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南海一號海絲文物展穗揭幕



蔡健龍赴穗介紹澳門參展情況


展出澳門聖保祿學院遺址出土文物

    澳文化局澳博館參與聯合主辦

    南海一號海絲文物展穗揭幕

    【本報記者廣州三日電】澳門文化局、澳門博物館等粵港澳多家文博機構聯合主辦的“從廣州出發——‘南海一號’與海上絲綢之路”,今天在廣州市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區揭幕,澳門文化局文化遺產廳長蔡健龍等專程赴會。展覽深挖粵港澳大灣區海絲文化內涵,為讀懂嶺南、讀懂大灣區提供了新視角。

    多數文物首次展出

    被譽為“海上敦煌”的“南海一號”考古研究成果豐碩。去年,廣東公佈最新考古發現,明確“南海一號”沉船部分醬釉罐產自佛山南海奇石窯和文頭嶺窯,實證“南海一號”曾到過廣州,並最終從廣州港離岸。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從廣州出發——‘南海一號’與海上絲綢之路”積極利用、轉化最新研究成果,以全新的切入點再次聚焦“南海一號”,向公眾共享“南海一號”新發現。

    展覽自籌劃至今歷時一年多,彙集了國內十二家文博單位的四百餘件/套文物,其中超過三分之二文物為首次展出。展覽分為“南海一號”的困惑、“南海一號”的旅程、廣州出發的密碼三大部分,在最新考古發掘資料及文獻研究基礎上還原“南海一號”的航行軌跡,再現南宋時期海洋活動的繁榮景象。充分闡釋了唐宋以來廣東陶瓷器在海上絲綢之路貿易過程中的意義和作用,凸顯廣州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中世界大都會的歷史地位。

    凝聚三地文博力量

    為進一步推進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的價值研究、保護規劃及展示利用等工作,今天下午還舉辦了一場以“商品、港口、沉船與唐宋海上陶瓷之路”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近百名專家學者共同探討,為海絲保護與聯合申遺工作提供重要學術理論支撐。

    是次展覽凝聚了粵港澳三地文博單位的力量,策展團隊通過整合藏品資源,打造一場海絲文化盛宴,成為一次深化粵港澳大灣區考古研究合作的重要成果展示。展覽立足灣區,放眼全球,以大灣區界域的歷史視角重新解讀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提煉出海上絲綢之路上的廣府符號。

    展聖保祿學院文物

    隨着海上貿易的發展,形成了以廣州港為中心,香港、澳門等地為中轉的多層次貿易港口體系。港口城市、外港、航路節點、補給點、巡檢點等遺址及其出土的相關文物遺存,是這一體系的重要實物見證。展覽利用實物和史料,將粵港澳三地的遺產點及相關歷史信息、故事進行有效串聯,通過價值挖掘強化文化遺產的關聯性,立體展示海上絲綢之路在大灣區留下的足跡。展覽展出了大批香港九龍聖山遺址、香港大嶼山竹篙灣遺址、澳門聖保祿學院遺址出土,產自國內各窯口的瓷器,這些遺物是中國瓷器從粵港澳大灣區走向世界的實證材料。

    展覽持續至今年十月八日。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