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C09版:蓮花廣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下環舊區增加休憩空間的建議
澳門人眼中的中國共產黨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3 6月28日 星期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下環舊區增加休憩空間的建議

新 生


司打口休憩區將重整和優化

    下環舊區增加休憩空間的建議

    據傳媒報道,市政署早前舉行社區座談會,介紹大堂區內市政建設及綠化工作,並就區內問題聽取居民意見。有居民希望政府劃出空間,在下環區內增設休憩空間,不要將該區邊緣化。市政署有關官員表示,在增建休憩區方面,早前媽閣興建交通樞紐工程,有休憩區部分設施因工程關係暫停使用,現時有關工程基本竣工,市政署盡快恢復沿岸的設施,分階段優化區內沿岸休憩空間。首階段將規劃融和門至舊大橋西側沿岸,現正深化設計,短期內公佈方案;次階段計劃優化融和門至航海學校的濱海空間。另外,司打口休憩區目前設計不理想,市政署去年已對司打口及內港碼頭一帶展開“司打口公共街區優化工程”的編制工程計劃,包括司打口休憩區的優化設計,但前提要配合城市總規的發展。

    一、公共休憩空間及其作用

    公共休憩空間泛指公眾有權自由進入、享用而不需要支付入場費的地方。公共空間的使用權,不應因個人經濟、社會條件或個人身份而有所局限。公共休憩空間一般包括城市小廣場、公園、公共康體設施、公共文化場館及其周邊公地等。公共休憩空間可讓居民從事康樂及文娛活動,對維持居民的身心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同時可方便相鄰居民聚集,交流感情和討論社區事務。另外,亦可作為舉辦文化交流活動的地方。

    二、急需增加下環舊區休憩空間

    對於有居民提出在下環區內增設休憩空間的訴求,筆者十分贊同,因為下環區屬本澳舊區,整條河邊新街(由司打口至媽閣一帶)較大型的休憩空間,多年來就只有一個司打口休憩區,供該區的居民享用康樂設施或作休息之用,着實與該區人口的數量極不成比例,因而令到該區的居民很多時需要帶同家中的小朋友跨區享用一些玩樂康體設施,有關訴求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急切性。

    三、政府需正視該區休憩空間不足的問題

    正如以上所述,整條河邊新街(由司打口至媽閣一帶)較大型的休憩空間,多年來就只有一個司打口休憩區,其內只設有數個成人健身設施及小量座椅,以及小量兒童遊樂設施,而且只是一些較傳統的遊具,設施單一、乏味。然而,下環舊區人口不少,特區政府卻多年忽略了該區兒童遊樂設施不足的問題,導致經常出現人滿為患的情況。因此,政府需正視該區缺少綜合大型休憩設施的問題。未來,特區政府應在該區打造具特色的休憩區,或翻新司打口休憩區,引進新設施,以滿足兒童及居民對大型戶外活動空間的需求,以及為居民帶來優質玩樂空間。

    四、增加該區休憩空間的好處

    為下環舊區的居民增加休憩的空間,使他們可在空餘時間有好去處。有以下好處:

    1.個人層面:延伸私人空間,保持生活質素。舊區居住環境狹窄,公共空間如公園、海濱走廊或是遊樂場等,讓該區居民能在這些戶外公共空間進行有益身心的康體活動,以及親近大自然的機會。

    2.社區層面:凝聚公共生活,建立社區網絡。休憩空間共同享有的特點,讓不同人士能免費聚集進行各類活動,亦吸引不同的人來活動、交流,藉普羅大眾在休憩空間“聚腳”,有助該區居民建立社群關係及社區網絡,加強社區凝聚力及歸屬感。

    3.城市層面:休憩空間能平衡城市的發展密度,提供綠化環境。在建築物之間保留作休憩用途的公共空間,以保持空氣流通,改善日光照射,配合綠化的設計更能有效地減低城市的熱島效應,令城市環境得以改善。

    五、提出短、中、長期建議措施

    根據以上所述,得悉市政署有關負責人表示,他們已着手對司打口及內港碼頭一帶展開“司打口公共街區優化工程”的編制工程計劃,包括司打口休憩區的優化設計。對此,筆者也為住在該區的居民感到開心,因為特區政府有關部門多年來對有關情況好像視而不見,相反本澳其他地區已不斷有大型休憩區落成,且康樂設施已翻新了多次,下環區卻仍只有一個司打口休憩區,社會普遍認為其設計亦不理想。因此,筆者在此亦嘗試就下環舊區增加休憩空間提出以下短、中、長期建議構思,以供特區政府有關部門作參考:

    1.短期建議措施

    鑑於下環及媽閣一帶屬傳統老區,區內建築和設施發展成熟,可利用作休憩的空間有限,但亦建議有關政府部門亦可多想想辦法,如在有關整治計劃未開展及完成前,有關部門可否探討與該區的數所學校合作,由政府提供適當的資助,讓它們可在周六日或假期開放校園設施,如操場或室內體育館等,以提供予該區的居民使用,這樣相信亦可一定程度上解決有關的燃眉之急。

    2.中期建議措施

    對於上述問題,特區政府應該予以重視,有必要責成有關部門盡快制定工作計劃和時間表,尤其是司打口休憩區的優化設計。對此,筆者不妨大膽提出司打口休憩區的重整建議方案,首先是擴大公園的範圍,現時司打口公園四周均被行車道路所環繞,因而在其內的康體設施種類被限制,所以建議除保留公園面向火船頭街和兩間酒店對開的行車道路外,其餘兩邊的行車道路可用作擴闊公園的空間,這樣相信對該處的交通應不會構成太大的影響,但其好處是該區以至下環區居民便能擁有更大的休憩空間,亦可提供條件讓其增加更多不同種類康體設施,以滿足更多不同年齡層居民的需求;另一方面,亦可利用多出來的空間建設一些旅遊文化設施,以反映和推廣內港區的歷史和文化,從而吸引更多的外地遊客前來參觀和“打卡”,相信可有助改善內港區現時的營商環境。

    此外,特區政府亦可利用重整公園的契機,在各種技術許可的情況下,考慮在公園地下興建一個公眾停車場,以解決該區多年來存在泊車位不足,這樣可方便本澳其他區分的居民前來內港區消費,進一步提升該區經濟的發展動力。

    3.長期建議措施

    多年來,有居民希望政府劃出空間,在下環區內增設休憩空間,不要將該區邊緣化。然而,不知是特區政府有關部門不太重視,還是有心無力,其結果是有關問題多年後仍未有改善,其中的關鍵是特區政府對本澳各區(包括下環舊區)休憩空間的設置並沒有統一的標準規則,因此,建議特區政府有關部門可為本澳各區制訂一個休憩空間設置的規劃指標。

    根據市政署提供的資料顯示,現時澳門半島約有60多個休憩區,但當中大多數都空間狹小,有部分只設有數個成人健身設施及小量座椅,甚少休憩區設有兒童遊樂設施,即使有也是一些較傳統的遊具,設施單一、乏味。現時特區政府對在本澳各舊區設置休憩空間的策略只是見縫插針進行。如早前在立法會全體會議上,有多位議員關注政府針對全澳休憩區有何整體規劃,行政法務司司長坦言,本澳休憩區的規劃主要視乎每個區份的人口數量及需要,但澳門舊區囿於土地空間限制,無法做到因需規劃,只能見縫插針。如澳門半島北區人口密度大,將加大力度在區內增建、優化休憩設施。市政署將與相關部門密切合作,把狗場及蓮峰體育中心改建為居民運動公園,預計明年完成編制建築方案。此外,將鴨涌河苗圃地段併入孫中山紀念公園,調整公園空間佈局,增加遊樂設施。同時開展台山休憩區優化工程,更好地滿足區內居民需要。

    綜合以上所述,特區政府雖然在主觀上願意且盡力地在各區設置多些休憩空間,但沒有在客觀標準上設定一些指標,在亞洲地區的一些發達城市,均有人均擁有多少平方米的休憩用地的統計指標,如東京、首爾、上海和新加坡的人均擁有休憩用地為5.8平方米至7.6平方米,香港則為2.7平方米至2.8平方米。因此,亦建議特區政府有關部門進行類似的統計指標,以作為持續改善有關工作的客觀依據。

    在上述工作的基礎上,建議特區政府有關部門除需持續增加本澳人均擁有休憩用地的面積,以滿足各區居民的需要外,同時更重要的是在設計公共休憩空間之前,應該先了解和諮詢當區居民的需要和意見,如近年台灣有不少休憩空間都讓居民參與規劃,有特色之餘又能切合社區需要,雖然這種參與式規劃的社會成本較高和所需時間較長,但總好過以短時間建成的休憩空間最後並不適合當區居民的需要,在過了一兩年時間後,政府又要浪費公帑對其進行優化或重建。這種情況早年在氹仔的中央公園也曾出現,以及氹仔車胎公園在提出興建後,也因為在事前缺乏充份的諮詢而胎死腹中。筆者期望透過上述建議措施,在未來,特區政府可在本澳各區打造各具特色的休憩空間,以滿足兒童及居民對戶外活動空間的需求,亦可推動舊區休憩區改造及規劃,翻新舊公園,引進新設施,為居民帶來優質玩樂空間。

    新  生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