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林圍
——隱市圍村裡的澳門記憶
澳門歷史城區中心地帶有一個奇妙去處,它集嶺南、日本和葡萄牙元素於一身,遺世獨立於鬧市之側,這就是澳門目前唯一得以完整保存的圍村——茨林圍。
茨林圍位於從前的聖保祿教堂(大三巴)後方,橫跨高園街分成南北兩段,佔地約九千平方米,其歷史可追溯到明末萬曆年間。一五九六年,日本正處於豐臣秀吉統治時期,當時日本實行禁教政策,大肆抓捕天主教徒,許多日本教民逃至澳門避難,而茨林圍則成為了這批日本難民的聚居之地。《澳門紀略》有謂:“以澳為逃逋藪者,倭也。”耶穌會士興建聖保祿教堂時聘請避居澳門的日人參與建造,所以我們今天還能在遺留下來的教堂立面(大三巴牌坊)之上看到諸如菊花圖案一類的日本元素。
茨林圍如何得名?有學者指出,日人避居該地時,闢地種植馬鈴茨(即馬鈴薯)作糧食,故此得名。此外,亦有學者認為其本名應係“柿林圍”,舊時圍內種有大量柿子樹,且大炮台所在土坵原名柿山,又因“柿”與“茨”粵語同音,故寫作茨林圍。圍內現尚有一大井,相傳亦為昔年日本人所鑿,該井之闊大,當屬澳中第一。一八三五年,一場大火焚燬了屹立二百多年的聖保祿教堂,在大三巴附近居住的日本人亦被驅逐,取而代之的是華人居民。當時居於該地的勞動人民將茨林圍的範圍擴展至三巴寺廢墟後部,聚衆而居,儼然數十戶人家。
我們今天走進茨林圍,不僅可以見到日本人留下的古井、葡萄牙人留下的澳門舊城牆,還能看到極具嶺南風情的圍村老宅和當代華人的鐵皮房屋,真乃難得一見的文化薈萃景象。早前特區政府已開始推進茨林圍的歷史文化保育活化工作,期待這座擁有四百逾年歷史的古老圍村再現生機與活力。
澳門歷史教育學會 田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