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恰圖良小提琴協奏曲
有人說聽熟了世界四大小提琴協奏曲,其分別為德國貝多芬、孟德爾松、勃拉姆斯,俄國柴可夫斯基所寫;有人說聽過了世界十大小提琴協奏曲,除上述之外,還有為德國的巴哈、布魯赫,法國的拉羅、聖 · 桑,意大利的帕格尼尼和波蘭的維尼奧夫斯基所寫的。
通常,人們總是忘乎所以地追求那些最偉大的作品,最偉大的作品總是掩蓋了許多同類作品的光芒。
看看開段的名單便了然,音樂大國如德國,在“十大”中居然佔了半數,法國佔了兩位,俄國,意大利,波蘭各佔一位。清一色的歐洲國家。當然,俄國則跨歐亞兩洲。
近日,由於某種機緣,我欣賞了屬於亞洲國家的亞美尼亞作曲家哈恰圖良(一九〇三至一九七八)的一系列作品,其中包括他在一九四〇年夏季所寫的《小提琴協奏曲》。因為其強烈的民族性格和優美的民謠風韻,我是深深地為之震動的。如其《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的引入和小提琴演奏的主題,迴旋曲式終樂章的引入和接着出現的主題,都有着東方民族強烈的舞蹈節奏。而第一樂章富於表情的第二主題,終樂章的D主題,則都有着抒情性的歌謠意味,我尤其喜歡第二樂章3/4拍子的A段主題,您聽聽,它是甜美又帶着傷悲的。哈恰圖良分明也鍾情第二樂章,他曾言之:“它(指第二樂章)十分感人,富有詩意”。
音樂愛好者大抵都聽過偉大的小提琴家大衛 · 奧伊斯特拉赫(一九〇八至一九七二)的名字吧!哈恰圖良也曾說過:“遠非每一位作曲家都可期求他的作品將由業已得到普遍承認的大衛 · 奧伊斯特拉赫來演奏啊。”你沒有想到吧!哈恰圖良的《小提琴協奏曲》就由大衛 · 奧伊斯特拉赫於一九四〇年十一月在莫斯科的音樂季首演。哈恰圖良把這首《小提琴協奏曲》題獻給大衛 · 奧伊斯特拉赫。
費拉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