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入生活助增環保意識
環保局昨公佈《澳門環境狀況報告二○二二》。報告顯示,去年本澳耗能下降,但空氣質素良好日數稍減、固體廢料偏高、溫室氣體排放增加等持續影響澳門環境質素,需要政府更積極應對和社會共同改善。
去年本澳社會經濟活動減少、旅客量不振,地區耗水量、耗電量、城市固體廢物量、多種空氣污染物年平均濃度有所下降。但去年澳門六個空氣監測站錄得的數據顯示,空氣質量屬“良好”和“普通”的日數較二一年下降;溫室氣體估算排放量更因為本地發電量增加而增加;城市固體廢物量減少,人均棄置量減至每天一點七七公斤,但仍高於周邊地區水平,且廢物資源回收率續處低位。
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在“報告”表示,環境問題是全球性的重要議題,全球暖化、污染、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報道屢見不鮮,提醒社會迫切需要承擔應對氣候變化和保護環境的責任。澳門地方細,污染問題更易凸顯,極端天氣增加,不同污染物侵襲,破壞環境質素,更影響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全澳最主要的溫室氣體排放,源自陸路運輸工具。儘管當局近年大力推廣電動車,設定年期促提高新能源巴士比例,電能車落地數量明顯增加,但相較整體的佔比仍然偏小。無論電動汽車或摩托車,充電的便捷性和車價都是推廣使用的關鍵。雖然當局陸續增加公共停車場充電位,但要推動更多人轉換電動車,必須擴展街頭和私人樓宇安裝充電設施。電動車較貴,即使當局免稅,推出置換老舊摩托車補貼計劃,但誘因有限,成效難彰。
限塑減廢、污者自付方面,當局續推膠袋徵費、禁入口膠餐具、建築廢料收費等,漸見成效,居民開始自覺踐行環保。疫情三年,垃圾量遞減,但相對於鄰近地區,本澳無論是總體或人均廢物棄置數量皆偏高,反映廚餘處理、分類回收以至徵費等,需要持之以恆、深入推進,扭轉“即棄文化”,提倡珍惜與知足,把政策目標融入生活,細水長流。尤其今年疫情放緩,上述環保數據會否隨社會經濟復常而走勢負面,亟須關注。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