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驗髮”
貝多芬留下最出名的一束頭髮,據說是當時年僅十五歲,貝多芬的忠實崇拜者,作曲家費迪南 · 希勒從貝多芬的遺體剪下來的。他後來把這束頭髮送給他的兒子保羅當生日禮物。他的兒子把它保存在一個掛在項鍊下的金屬小盒。蘇富比拍賣行一九四四年把這束頭髮,連同盛載它的小盒拍賣,四位美國貝多芬迷以七千三百美元購入,現存美國加州州立聖荷西大學的博物館。
這束頭髮的新主人,把頭髮作出了一次詳細的驗證,發現裏面含鉛量超過了平常人十倍,認為貝多芬之死是因為中鉛毒。二○○○年,羅素 · 馬田把這束頭髮的歷史,和“驗髮”的結果寫成書:《貝多芬的頭髮》,在二○○五年更拍成同名紀錄片,名噪一時。當年驗髮的結果,便成為了定論。
二○一四年,有鑑於DNA檢證各方面突破性的成功,一名德國考古學的碩士研究生白格,建議以最新的DNA科技對貝多芬的頭髮再作一次徹底的測試。他的建議得到研究貝多芬的學者支持,並得到美國貝多芬學會的資助,透過拍賣、借用、蒐購,取得八束,包括上述聖荷西大學博物館所藏有的,不同來源的貝多芬頭髮樣本,交由來自不同國家專家組成的研究小組作詳細的 DNA測試。
這八束頭髮,其中一束證實不可能是貝多芬的,另一束損害太大不能測試,還有六束,一束來源有疑點,DNA跟其他五束也不一樣。剩下的五束,來源可靠,彼此之間的DNA完全相同,是貝多芬的頭髮並無可疑。二○二三年三月,小組把研究結果發表在《當今生物學》。學界中人都認為測試方法嚴謹,結論可信。
然而,第二次“驗髮”,把自二○○○年以來認為的定論徹底推翻。因為定論所據,聖荷西大學所藏的,根本不可能是屬於貝多芬的頭髮,下周續談。
陳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