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客加持 零售走俏
首季奢侈品銷售勝疫前
【本報消息】自年初大幅放寬出入境限制後,儘管入境旅客離疫前仍有一段距離,但得益於旅客“爆買”,首季零售業銷售額不僅突破一九年同期高位,更創下歷史新高的240億元(澳門元,下同)。當中,“鐘錶與珠寶”、“皮具”銷售額較一九年同期分別增近四成及九成。
有學者表示,“封關”三年,內地旅客消費模式改變,未必再遠赴歐洲購買奢侈品,港澳地區也是理想選擇。但須觀察內地國際航班恢復後,相關情況能否持續。
統計局早前公佈的資料顯示,今年首季零售業銷售額達240億元,不僅較疫情前一九年同季的203.81億元高出近18%,更較一八年首季的高位207.4億元多近16%,創下歷史新高。按主要行業比較,今年首季“鐘錶與珠寶”、“皮具”銷售額分別有59.5億元、52.5億元,分別較一九年同季的42.53億元、27.76億元增近4成及近9成,齊齊打破歷史紀錄。首季的“成人服裝”、“化妝品”分別有18.72億元及7.14億元,分別較一九年同期的25.3億元及8.76億元跌26%及18.5%。
旅客消費模式扭轉
學者表示,疫情“封關”三年,大多數內地旅客三年來無前往歐美旅遊,不論代購還是消費者,多轉到港澳地區購買高端高品,特別是名牌皮具及珠寶鐘錶等奢侈品。年初開關以來,本澳的鐘錶珠寶、皮具等銷售額不跌反升,齊創歷史新高,反映高端旅客市場率先復甦,以及內地旅客消費模式已較疫前轉變,畢竟內地旅客到港澳較為容易,且語言習慣較歐美有優勢。
不過,內地首季的國際航班與疫前相比仍有一大段距離,國際航班機票價格普遍較疫前高50-100%,窒礙旅客到歐美長途旅遊的意慾。相反港澳遊特別是澳門遊復甦強勁,故不能排除旅客消費模式已徹底扭轉,但仍須觀察下半年零售業銷售變化才能判斷。
重售後港澳有優勢
雖然高端零售突破疫前水平,但“成人服裝”、“化妝品”等一般零售行業仍較疫前下跌,凸顯零售業復甦態勢不平均,相關行業的人資薪酬距離疫前仍有一段距離,面對較大生活壓力。
有零售業者表示,內地旅客的消費態度漸趨精明,除關注價格,也看重售後服務、專業諮詢等,港澳在這方面較歐美有優勢。加上疫情三年,內地客已習慣到澳門購買高端商品,未必需要捨近求遠。
另一方面,疫情三年期間,歐洲奢侈品品牌持續加價,歐洲加幅較亞洲高,因而拉近歐洲、亞洲同一商品的價差,一方面提高歐洲總公司收入,另一方面也可打擊“代購”業務,故旅客飛往歐洲購買熱門名牌未必特別便宜,或僅可享受到退稅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