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A09版:澳聞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AEO實施後首批內地貨抵澳
劉惠明:固網牌新合同商談中
澳區婦聯執委赴京研習識國情
持續酷熱紫外線極強
(新聞小語)個資“值錢” 妥善保護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3 6月3日 星期
 
3上一篇  
  放大 縮小 默认        

(新聞小語)個資“值錢” 妥善保護

夏 耘

    個資“值錢”    妥善保護

    受三年疫情影響,大眾消費習慣有重大改變,網上購物成為消費新主流。不法分子亦緊貼時代發展,將詐騙“陣地”擴展至虛擬世界,如透過短訊,假冒銀行、電子支付工具、郵遞服務、網店的詐騙訊息等,誘導收訊人自動填寫信用卡等個人資料,不少人因而“中伏”,損失慘重。

    詐騙集團手法總是層出不窮,多會連結到人們日常生活,甚或利用人性弱點誘騙。近期不法分子便捕捉消費者“怕蝕底”的心理,冒認消費獎賞平台濫發釣魚短訊,“溫馨提示”會員積分快將到期,並附帶一個加購換領獎品連結,藉此哄騙用家到虛假網站兌換禮物及申請延長期限,從中套取信用卡資料然後購物圖利,警方已接報多人受害。

    據非正式統計,全球每日有多達三百五十億個釣魚訊息充斥網絡世界。釣魚訊息內容會隨着時下不同機構推出的服務而改變。如去年冒充郵遞服務、電子商貿平台及電子支付錢包等,到今年冒充零售機構的積分獎賞計劃,總之就要降低大眾警惕性。看似不起眼的短信背後,很可能是詐騙套路,大眾理應理性看待,否則,一起貪念可能會招致極大損失。

    儘管釣魚訊息可以假冒,但訊息內的連結,必與機構官方網站有差別。倘不小心點擊進入網站,如發現不能轉換語言或部分連結的按鈕失效,甚至輸入一些不正確信息,如身份證號碼、出生日期及信用卡號碼也能順利通過,就有可能是假網站,應及早離開。

    縱觀各種新型騙案受害人以學生為主,當中更以外地來澳就讀的學生佔大多數。政府宜開展更多針對性普法教育工作,如安排在入學前甚至定期舉行講座,以便多了解流行的詐騙手法,並提醒懷疑遇騙時,應主動向警方舉報,協助警方部署打擊,令騙徒無機可乘。

    “打卡”、網上消費等如今已成為大眾每天都會做的事,可能會不小心暴露重要的個人資料,變成犯罪“魚餌”。大數據時代,個人資料非常“值錢”,更有人比喩爲“廿一世紀的石油”,因此大眾應提高網絡安全意識,好好保護個人資料。

    夏  耘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