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建築
田中泓
最近,電影館舉辦一次為期幾星期的、與建築題材有關的系列電影放映,是了解及思考當代建築的好時機。
該活動以一套名為《真實山寨村》的紀錄片來開幕,彙聚了不少從事建築設計與相關愛好者到場觀看。
正如影片的題目,這紀錄片是透過一些世界各地的“山寨建築”,加上對使用者、設計者、歷史學者、文化評論者的訪談,引起觀眾對該現象的思考。
用“山寨”這個詞,當然帶有貶意。但是,這種現象在世界各地發生,當然有其原因。
首先,“山寨建築”經常出現在主題式項目,包括主題公園、主題酒店,這樣的建築相信澳門的讀者一定不會陌生。因為在昔日路氹連貫公路,即今天的金光大道兩側,就可以看到許多仿製歐洲城市的建築物,這些仿造,目的是讓人有置身現實以外的“夢幻”環境,主題樂園也有這樣的建造目的。
第二種“山寨建築”是透過仿建,提升地產項目的品牌與銷售。在紀錄片中,“英國村”、“荷蘭村”、“法國村”、“意大利村”都出現在內地某城市的周邊,這可能是對大規模興建千篇一律、毫無特色的居住房屋的一種“逆轉”,利用模仿國外的城市環境,創造一種不同的生活空間。當然,這樣的空間會引起怎樣的結果,值得從事設計與社會研究者的思考。
還有是出於“留名青史”,非洲象牙海岸的一位總統想建立豐功偉績,在這仍然處於貧困的國度,模仿梵蒂岡的聖伯多祿大教堂,建造一座目前世界最巨大圓穹頂的大教堂(見圖),當然也是出於宗教信仰的目的。
還有是為“愛情”,在印度有一老人為了紀念逝去的妻子,模仿沙賈漢為紀念其第二任妻子、王后姫蔓芭奴而建造泰姬陵,在鄉間興建一所縮小版的泰姬陵,這位老人家希望藉此表達其對亡妻永恆的愛意。
看這套紀錄片,引起我對“山寨建築”的思考。我認為,這些模仿並非一定是負面的,然而,使用“山寨”一詞就已經預先斷定其負面的價值。
回顧歷史,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設計師不是模仿古代希臘及古代羅馬的建築嗎?而在後來的古典復興時期,也是再次對古希臘、古羅馬的設計進行模仿!
紀錄片提出:人們是透過建造希望達到夢想的環境。確實,不論現代主義或歷史主義,在城市及建築設計,都探尋“理想中”的生活環境。因此,這種模仿可能是一種設計“風格”,當然,與線性發展的思維是抵觸的。
tianzh.mo@gmail.com
http://tianzh.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