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A12版:澳門街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牽動東西方歷史的香料之路(二)
山寨建築
反映通脹的攤檔
美化望德堂
羅憲新街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3 5月28日 星期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牽動東西方歷史的香料之路(二)

圖、文:陳力志


圖一、荷蘭畫家尼古拉斯 · 皮內曼(Nicolaas Pieneman)一八三五年繪製的油畫,描述荷蘭人在印尼爪哇戰爭獲勝及征服反抗者。


圖二、中世紀香料之路。藍線為葡國航海路線,白線為葡西班牙航海路線。(摘自:TWELF-X, The History of Exploration: The Spice Road)


圖三、中世紀時香料有巨大魔力,吸引歐洲人 冒險東來。(圖為現今印尼市場上的香料)


圖四、如今澳門市場不 乏售賣香料的商號

    牽動東西方歷史的香料之路(二)

    圖、文:陳力志

    古人使用香料,給後世留下不少有趣的故事。到中世紀,香料更成為熱門的話題,因歐洲人瘋狂追尋這些“寶物”,並掀起你爭我奪、鹿死誰手的局面。這股狂潮在史冊留下深刻的痕跡,成為人們研究及探索香料之路的重要資料。

    香料到底有甚麼巨大魔力,歐洲人竟然甘冒生命危險,前赴後繼湧向波濤洶湧的怒海前往陌生的東方,找尋他們認為珍貴無比的香料。也因為他們的遠道而來,東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不僅發生全面碰撞,殖民地也就在這個時候大量出現於非洲、中南半島、東南亞,還有南美洲(圖一)。

    香料定義眾說紛紜

    打開話題之前,先聊甚麼是“香料”。可能有人奇怪,香料在人類社會已有數千年歷史,難道還不了解何謂香料。事實上,“香料”的概念至今不同職業的人士有不同講法,而且“並不存在一個單一而令人滿意的定義:如果去問一位化學師,一位植物學家,一位廚師或一位歷史學家,香料是甚麼,你得到的將是完全不同的回答。甚至問不同的植物學家,你也會得到不同的定義”(注一)。舉例,英國醫學博士Stuart Farrimond出版一本《香料科學》,書中提出對香料的觀念,“香料是植物的植株部分,比起在烹飪中所使用的其他大多數的原材料來說,其味道要更加濃郁。而香草通常採自植物的葉片部分,採自種子、果實、根部、莖部、花朵或者樹皮等部分,且通常都在經過乾燥之後使用。即便如此,一些味道濃烈的葉片,像香葉(月桂葉)和咖哩葉,可以被認為是香料,因為它們更多的時候是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輔助性調味料,而不是作為一種新鮮的調味料使用(注二)。Stuart Farrimond為配合出版的一本關於烹調的書籍,對香料的用途僅着重表述於烹調的用途。

    眾所周知,香料不僅僅用於烹調,還用於醫藥、宗教、化妝和其他化學原料。維基百科以簡潔的文字論述,“香料是具揮發性,並能用以配製香精的芳香物質的總稱。分為天然香料和人造香料,用於製造化妝品、食品等。天然香料包括動物性香料和植物性香料,通常為含有多種香氣成份的混合物。天然香料取自某些動物的生殖腺分泌物或病態分泌物,如麝香、靈貓香、海狸香和龍涎香等。”。十五至十七世紀掀起的香料貿易熱潮,主要以天然香料中的植物性香料為主,植物性香料的來源地主要來自熱帶和亞熱帶國家或地區。為爭奪當時認為珍貴的香料資源,尋覓香料的航海路線分為東西兩邊。從歐洲的伊比利亞半島為開端、葡萄牙向東繞過非洲,進入印度洋延伸至中南半島、東南亞及中國沿海地區,西班牙則從伊比利亞半島向西出發橫越大西洋到達中南美洲,再衝過太平洋的浪濤延伸到菲律賓及香料群島(圖二)。

    鍾情香料味道記憶

    說起香料,不期然想起在印尼雅加達讀小學高班的時候,因屬半日制只需下午上課,早上有很多空閒時間經常跟着傭人逛市場。(圖三)記得設施簡陋的市場內,熱帶蔬果和香料琳琅滿目。各種香料在炎熱的氣溫下彷彿被催化,氣味更加濃郁瀰漫在空氣中。這種特殊的氣味至今記憶猶新,不能忘懷。這種體驗後來也形成了一個“嗜好”,每逢到其他國家旅遊,尤其一些出產香料的國家,喜歡前往觀看當地的市場及售賣香料的商店。

    澳門珠海香料市場

    筆者上世紀六十年代來到澳門,澳門居民的生活簡樸,食物並無現在如此多樣化,日常飯菜也較簡單並少用複雜的香料,所以當時售賣香料的情況沒有今天如此普及和方便。 到六十年代後期移居澳門的東南亞華僑不斷增加,華僑烹調的菜餚,滲入東南亞人喜用香料的習慣,所以在華僑聚居的地方,逐漸出現售賣香料的商店。然而,更為普及的情況應在這二十年之間(圖四)。澳門回歸後賭權開放,外地僱員的增加,尤其來自東南亞的大量傭工,帶動了澳門飲食文化趨向更多元化的發展。售賣東南亞食品和香料的商店,在他們聚居的地區,如三盞燈、義字街、羅白沙街,甚至關前街等附近,像雨後春筍遍佈這些地區。

    這些商號和食肆的出現,既可滿足來自東南亞勞工的食物鄉愁,又可以豐富本地居民的味蕾。其實縱觀其他有大量外地勞工的地方也都會有這種情況,香港的銅鑼灣、台中的東協廣場等,都是滿佈東南亞餐廳及銷售東南亞貨品的商店。每逢假日印尼人、菲律賓人、馬來人和泰國人等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人種喧喧嚷嚷聚集起來,彷彿成為熱帶城市喧鬧的一角。走過這些街道,可以嗅到散發在空氣中濃郁的熱帶食物和香料的味道,令人垂涎三尺。

    除此之外,澳門相鄰的珠海也是值得一提的地方。自一九七九年建市,並於一九八○年設立經濟特區後,吸引內地各省份人士到此就業或移居。珠海環境的變化帶來不同的飲食文化,對香料的需求也增加了。如今在珠海市場或超市,價廉物美的香料比比皆是,對經常往來珠海購物的澳門居民,無形中提供更多種類的香料市場。

    文獻為主實物闕如

    香料屬於消耗性物品,探索香料的歷史並不像瓷器,除了可以在文獻找尋相關資料,還可以憑着碎片、收藏者的瓷器或在沉船獲得的大量磁器製品等實物作為研究用途。一般來說,要了解香料歷史主要憑藉文獻資料。然而經過筆者這一段時間收集這方面的資料,可能是一個錯覺或孤陋寡聞。發現執筆寫香料話題或歷史的作者,雖然有一些作品由華人作者著編,但數量較為罕有。可能香料歷史的序幕由歐洲人揭開,以及受影響的國家的原因。因此大部分有關香料的歷史由西方學者,或以香料原產地的東南亞學者撰寫為主。慶幸現在內地及台灣不少翻譯工作者,將這方面的一些書刊翻譯為中文,提供給研究人員或讀者很大的裨益。

    香料確實是一個複雜的話題,在中世紀的海上貿易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後來又驟然消失。正如《香料傳奇》書內兩句話,“香料的故事是一團散着香氣卻頭緒萬千,難於梳理的歷史亂麻”。因此初步了解香料的歷史,除了從中文書籍洞悉箇中史實,也可以借助外文資料,探討歷史上香料貿易期間發生的一些事項,以及澳門自開埠以來,在香料之路曾經扮演甚麼角色?這些問題留待下次再談論。(待續)    

    注解:

    一、《香料傳奇:一部由誘惑衍生的歷史》,Jack Turner[澳洲],周子平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2007年。第29頁,第二段,第三行。

    二、《香料科學》“The Science of Spices”, 斯圖爾特 · 法里蒙德(Stuart Farrimond)[英國],聳龍岩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21年。第10頁。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