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嶄新的銀幕”
藝術節的《王子復仇記》於永樂大戲院放映,忘了最近一次在永樂看戲是什麼時候,可這裡記載了童年跟家人來看戲的很多記憶。
進入永樂二院,觀眾席幾乎滿了八成,整個二院充滿了人們談話的聲音,好像久未見過這樣的電影院了,也驚訝於澳門這個沒有莎劇傳統、戲劇文化並不興盛的城市,竟然有那麼多人來看莎劇電影。
場內燈光漸暗,看戲的心情已準備好,突然在觀眾席的一角發出一抹閃光,似乎是主辦單位的攝影拿着專業的攝影器材,爭取在關燈的一刻記錄觀影現場。這是在電影院中罕見的,果然是藝術節。更厲害的是電影放映期間,觀眾的主動參與,眼見不少於三、四個觀眾一直拿着沒有關掉屏幕的手機,有人一面看戲一面看手機,更有人經常拿起手機對着銀幕拍攝,坐在座位上的我該不該叫停他們呢?但又叫得到幾個?其他觀眾看來都很專注看戲,只有我在左顧右盼似的。如果我去叫停那些“拿攝影機的人”,會不會更影響其他觀眾?心想這種觀影文化是什麼時候興起的?是不是只有我看不慣?
已故作家陶里有首叫《新橋區》的詩,也提到永樂看戲的記憶。他寫道“人們有涉水到新橋的記憶/燃燒歲月誰不看燃燒電影/九十年代嶄新的銀幕/又是六十年代的故事”。二十一世紀,“嶄新的銀幕”都掌握在人們的手心裡,而面前是個重新構建的四百年前的故事。看《王子復仇記》當天沒有下雨,不用涉水,走進戲院,不過,年少時躲到一片漆黑的電影院中看戲的記憶,也都“淹沒於歲月”。
戲院似乎不再是個隔絕現實的空間,人們在電影院中看大銀幕,但心心念念的卻是手心上小屏幕的即時情節,在現實環境中保持疏離,卻沉浸於虛擬的網絡宇宙。
(藝術節隨筆 · 三)
踱 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