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推花式跳繩 資金教練制約發展
為普及花式跳繩,給公眾有更認真、專業、健康的形象,三名專業運動員於一九年合作開設澳門繩閣花式跳繩工作室。在旁人看,工作室轉眼五年便盈利,但在他們眼裏卻是有苦自己知,資金、場地、教練至今仍制約着工作室發展,以致走進灣區擴大發展說了多年仍未能實踐。
成立工作室育幼苗
澳門繩閣花式跳繩工作室(Adventurers),由三名業餘專業運動員夏梓基(Leo)、譚志恆(Mango)及曾潞潞(Lulu) 經營。Leo表示,學習花式跳繩已有十多年,不希望大學畢業投身社會工作後,便將這項運動“抛棄”,更希望可以培育更多“小幼苗”傳承下去。於是與兩名同期訓練的隊友結伴,於一九年合作成立了澳門繩閣花式跳繩工作室。當時並沒有租舖教學,一來資金不足,二來租金很高,三來花式跳繩並非熱門運動,故以私教、團教的形式到大廈會所、社區公園教學,累積學生,並因街區教學可起一定的宣傳作用。
租舖開業學生增加
只是夢想很美,現實很骨感。他感慨說,百年難遇的新冠疫情,我們這一代偏偏遇上了,雄心壯志的開業夢,多少受到打擊。“社會有一段日子,人們只想生存,大多足不出戶,誰還想着運動?”所幸的是,隨着應對病毒資訊、藥物多了,人們開始學習與它“共存”,更注重自身健康,而花式跳繩的教學地點局限少,室外教學更受當下居民歡迎。
二一年,三人“兼職創業”下終賺到第一桶金,在黑沙環區租舖開業,始終有固定地點,讓人對花式跳繩的觀感會較好,亦對他們的教學有一定信心。雖然在澳門區有了店舖,但不少氹仔學生反映前來學習不便,三人抱着傳承與增收的目標,只要氹仔區仍有學生,便繼續維持過去的教學方式。
或許因為這種信念,由十多名學生到現時固定學生有近百人,隨着學生不斷增加,店舖已轉到紅街市區亞洲工業大廈,場地比舊舖大,有利教學營業;並幸得跳繩總會支援,提供各項比賽、考取證書,吸引學生前來學習。
多參賽提升知名度
儘管宣傳渠道比過去多了,但花式跳繩仍未能普及。一來人們對其認知度很淺,很多人誤解花式跳繩是兒戲玩意,但其實花式跳繩是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會舉行的一種比賽項目,除了考驗個人的手眼協調能力、肌肉量和速度外,技術和創意亦必不可少。二來教練少,學員完成課程再投身這項運動事業很少,局限了開班次數,因而收入少,宣傳普及工作亦少,至今固定學生仍只有百多人。
不是沒想過擴大發展如走進大灣區,只是三人仍以“兼職創業”的形式支撐工作坊,如今理念是務求將學員訓練成精英,參與更多的賽事,提升知名度,從而吸引更多學生前來學習。希望藉全運會將至,花式跳繩可在運動浪潮下,他們願意與政府及博企一同推廣此項運動,更希望各界尤其是政府部門在尋找表演團體時,優先聘請本地企業,只有收入穩定向上,在澳站穩腳步,才有機會走出去。
本報記者 駱偉玲
經營三問:
1、如何宣傳普及花式跳繩?
2、如何吸引青年參與花式跳繩?
3、怎樣爭取更多演出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