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追夢”揭秘科學家精神
科學館料十月前開放六新展廳
【本報消息】“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以及首位獲諾貝爾醫學獎的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等科學家的名字為人熟悉,但為甚麼會對研究工作堅持不懈?科學館正透過“繁星追夢——科學家精神主題展”讓學生、公眾踏入科學家的精神世界。館方人員表示,了解科學家的精神,可讓學生有堅持的動力。
科學館教育及展品總監梁思聰昨向傳媒介紹,對學生來說,從書本上可知道很多科學家的名字、研究成果,但中間的過程和故事卻只輕輕帶過。其實做一個科學家“唔會名成利就,可能會好辛苦、捱更抵夜,身體唔好,亦唔會搵到好多錢”。
梁思聰認為,弘揚科學家的精神更加重要,“究竟佢做呢樣嘢為咗咩呢?除咗為錢,原來可以為自己嘅國家、地區。透過呢啲,慢慢培養出為澳門人作貢獻的澳門科學家”。
展覽裡有大量資料,呈現過百位內地科學家事跡。在挑選科學家時,便按照“愛國”、“奉獻”、“育人”、“協同”、“創新”、“求實”這六種科學家精神,將出名的、陌生的科學家串連起來。透過大量圖片、影像、手稿、標本及多媒體互動展品,多角度將科學家精神呈現眼前。
梁思聰表示,展覽開幕以來已有很多學校、社團預約參觀。此展展期至七月二日,屬短期展,其後也會舉辦一些長期的科學展覽,將內地經典的展廳移師澳門,並迎合本地居民口味,增加科學家的仿真蠟像,讓大眾知道科學家不一定是“高大上”。
此外,今年下半年科學館將更新五至六個展廳,預計十月前開放,包括生物多樣性展廳,將定期展出不同類型動物及植物標本,以及開放天文科學廳、可持續發展展廳,數據科學廳亦將展出涉及網絡科技及安全的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