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來的悲傷
受新型冠狀病毒影響,阿仁的雙親在一年內相繼離世,母親因為引發其他疾病,所以走得很急,父親則在隔離醫院撐了一段時間。可惜的是,兩老走的時候都受疫情影響,沒有辦法好好道別。
阿仁的母親過世已一年多,父親離開他也超過半年。父母的遺物,亦陸續整理好,有紀念價值的自己保留,還能用的東西就送給社福機構。這段日子以來,阿仁努力投入工作,希望在工作中找到喘息的機會。但每次路過醫院,他就會回憶起送父母到醫院的情景,想到最後一刻都沒辦法握着父母的手,十分遺憾,悲傷的感覺又浮現心頭。難過到一個極點時,甚至有恐慌的感覺,讓他不知所措。
我們總會回憶起一些人生重大的事情,包括快樂難忘的經歷,例如畢業禮、婚禮、孩子出生;或者是哀傷失落的事情,例如親人離世、意外受傷等。有時,我們是自願想起這些事件的。腦神經科學的研究證實,大腦處理正面或負面記憶的方式相同,人類的大腦並沒有傾向要刻意加深或擴大負面記憶。然而主動記憶是人們刻意去尋找回憶,因此是有計劃的回憶行動。但有時人們受到某些特定的因素影響,例如場景、人物或氣味,突然引發了非自主記憶,也就是在毫無預期的情況下勾起某些記憶。由於這些記憶是在毫無預警下入侵我們的思緒,如果這些剛好是屬於悲傷的記憶,就會讓我們更覺得不知所措,甚至想要逃避。這就是為甚麼偶然想起的回憶,總會讓人分外難過。
親人離去,意味着我們少了依附對象,生活上少了一起說話吃飯的人,情感上少了一個可以彼此照顧,互相牽掛的人,減少了安全感及穩定感。我們會感到孤單,繼而有恐慌的感覺。就像第一次上學時,媽媽把自己放到學校後離開,小孩因分離焦慮而嘶聲力竭地哭泣……但也因這份恐慌感,讓小朋友被逼去接觸其他同學,因為唯有透過與其他人建立關係,孩子才有機會重新獲得依附的安全感。換另一個角度,大腦神經催促着喪親的家人,為了不再經歷恐慌的感受,去努力建立新的依附關係,展開新的生活。
喪親的哀痛實在不是短短幾日或幾個月就能結束,當我們以為自己已經重投生活,卻可能被一句話或一首歌勾起思念,甚至將過去還沒有機會完全表達的情緒,通過淚水釋放出來。請不要驚奇,或者懷疑自己是否不夠堅強,反而要感謝這刻讓我們知道自己還想念親人,也感謝這個突襲的情緒,提醒及催促我們要盡快轉化已逝去的依附關係,與新的人或團體建立連結,開展新生活。
澳門心理學會 德 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