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外僱為澳建設添磚加瓦
一九七九年內地首批勞務人員到澳門工作。四十多年來,內地勞務人員在澳門從事建築、清潔、保安等多行業的工作,多領域助力澳門經濟發展和民生福祉,支撐這座城市的車水馬龍、萬家燈火。
“五一”國際勞動節前夕,記者走訪內地赴澳勞務人員,了解在澳門的生活工作狀況。
架設澳氹兩地飛虹
澳門港珠澳大橋不遠處的澳門新城填海區A區工地上塔吊林立、一片繁忙。工地面對的“鏡海”上,一座座巨型橋墩佇立在碧波中。未來,將連接在一起,成為澳門半島和氹仔的第四座跨海大橋。
這座大橋由中國土木、中鐵建大橋局、澳馬建築組成聯營體項目部共同實施。來自山東鄆城的吳光陽二○二一年九月來到項目部,負責架樑臨時支墩支架現場的施工管理。
“鏡海”是澳門半島和氹仔之間海面的俗稱,現有三座跨海大橋。第四大橋於二○二○年正式開建,在正式命名前,被親切地稱為“四橋”。
吳光陽的工作正是為大橋主體提供有力支撐。他說,“海上橋面需要大跨度架設鋼樑,支架最重要的作用是為鋼樑架設提供支點,保證它能分段架設並焊接成聯。”他和團隊一直處於爭分奪秒的狀態,廿四小時三班倒確保架樑支架能夠順利按節點完成。
“四橋”建成通車後將大幅提高澳門半島與氹仔、路環之間的交通通行能力,方便居民出行,滿足兩岸填海新城區的開發需求。
採訪結束時正值下午五點多。“現在應該正是堵車的高峰期。”吳光陽說,最希望看到大橋通車後每天車來車往,為其他三座橋樑的運力“解壓”。“這樣我感覺和同事實實在在地為澳門做了工作,為澳門民眾提供生活便利。”他說。
守護健康幕後天使
“我和澳門一起成長。”湖北麻城人方玲說,在澳門的歲月見證澳門近年來日新月異變化。二○一五年,方玲來到怡信清潔服務有限公司工作,被委派到澳門最大的公立醫院——仁伯爵綜合醫院從事清潔工作。和同事是醫院系統運轉的“幕後天使”:醫護人員換下的口罩、病人用過的輸液器等醫療垃圾,都由他們消毒處理。
去年六月中旬,澳門新冠疫情爆發。方玲等清潔工人也和醫護人員一樣臨危受命,衝在一線。“接到通知後,我們凌晨四點就趕到醫院備戰疫情。”她說。緊跟着防疫消毒的工作,讓方玲每天的節奏風風火火。因為身穿防護服穿脫不方便,為節省時間,她上工時盡量不喝水,減少上廁所。一天下來人接近虛脫。
回顧這段時光,方玲說,“雖然抗疫辛苦,但有公司保障和醫護人員無微不至的照顧,我感受到工作的價值和家一樣的溫暖。”
“澳門已成為我的第二故鄉。”四川廣安人彭友明二○○八年來到澳門,進入怡信清潔服務有限公司工作。一五年開始從事衛生局清潔服務。
彭友明說,經過公司系統培訓,掌握不少關於感染控制方面的知識,並運用於工作中。工作幾年,彭友明深深感受到小城人情味,於是把妻子也帶到澳門入職同一家公司。彭友明說,澳門是一個親切友好的社會,在澳門結交很多本地朋友,大家經常一起喝茶聊天。
“如果澳門需要我,我願意一直在這裡做下去,直到退休。”彭友明、方玲都這樣說。
建起海邊安全屏障
出生於廣東湛江的陳存海,海邊出生海邊長大。如今,他的“辦公室”是海岸線一公里多長的澳門黑沙海灘。
四年前,陳存海經泉州中泉國際澳門職業介紹所有限公司選派,來到澳門入職旭日物業設施管理有限公司。在公司安排下,他擔任黑沙及竹灣海灘的救生員管理工作。
一葉細長的救生筏是陳存海最常用的出海巡邏工具。海面變幻莫測,陳存海需要根據變化作出判斷,將危險扼殺在搖籃之中。但更考驗救生員的,是突發情況。陳存海說,去年十月卅一日,救生員在瞭望塔發現一個小伙子突然衝向大海,意圖輕生。得到警訊後,在場的所有救生員都趕去相救。“從發現到救人上來僅十分鐘。經檢查發現他沒有大礙,我們才鬆一口氣。”
陳存海和同事還數次救起意外溺水的遊客。除救援外,救生員還需要管理沙灘、應對遊客的各種求助。“清理水母防止遊客被蜇到,幫忙找走丟的小孩,都是我們職責所在。”
在遊客最旺的夏季,正午時分,滾燙的沙灘表面溫度可以達到七十、八十攝氏度。經過日復一日的“沙灘燒烤”,陳存海的腳底板已結出厚厚的老繭。工作雖然辛苦,但陳存海經常感受到澳門社會的善意:酷熱天氣里,公司細心準備的解暑綠豆湯;救助居民時,對方感激的話語和肯定的眼神……
“雖然經常日曬雨淋、汗流浹背,但我們能幫到廣大居民,為他們的安全提供保障,非常開心。”陳存海說。
新華社記者 李寒芳 劉 剛
圖片 張金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