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搖籃的手
英國《獨立報》二○一六年報道一篇刊登在 Psychology Spot 上的研究指出,透過遺傳修正的老鼠實驗,發現在許多可能透過制約的基因中,有些來自母系遺傳,其中被認為與個人聰明才智有關的智商(IQ),被視為是來自母親這一方的基因。該研究也發現,X染色體帶有智商基因,母親有兩個X染色體,因此孩子的智商基因比較可能來自母親的影響,包括:母親的教育程度、年齡、家庭貧窮與排行等因素。儘管如此,許多人仍然質疑老鼠的研究如何能類推到複雜的人體與人類社會?雖然該研究團隊曾經從一九九四年開始,每年訪問十四至二十二歲年輕人,共訪問了一萬兩千多人,但在排除教育程度與社會經濟地位等因素後,發現智商遺傳自母親的機率比較大。另外,母親與孩子的情感連結,是子女大腦發育過程中非常關鍵的因素。研究也指出,擁有母親的情感支持及對智力刺激需求被滿足的小孩,到了十三歲時的海馬體會比缺乏母親陪伴的小孩較好,進而影響日後在記憶、學習、思維與面對壓力等能力的成長。童年時母親的陪伴與支持,也是培養孩子在建立安全感、探索外在世界與解決問題等各方面能力發展上的重要因素。
根據美國華盛頓大學與加州大學舊金山校區等的研究,孩子的成長環境也是重要因素,尤其在小孩五歲前的成長經驗。這一階段是每個人心智發展的關鍵時刻。周遭環境的條件會深深影響孩童的發展,包括營養與環境的刺激程度等,都足以影響個人的心智成長,而非只是單純的基因對於大腦心智的影響。除非有例外,母親在傳統上是營造與維持家庭環境的主要人物,所以母親對於子女的影響,往往超過父親。
此外,二○一四年美國《時代》雜誌曾報道紐約大學社會系教授Dalton Conley出版的《父母學:賄賂、行為和教養子女的科學》,書中創造一個:“父母學”的新名詞,指出當代親職教育充滿挑戰,因而建議在大學中成立一門父母學的學科,讓所有已經是父母或即將為人父母的人,有機會學習如何扮演親職的角色。尤其在當代社會的快速發展下,愈來愈多的女性走出家庭,成為職業婦女,同時挑起家庭與職場的責任。俗諺有云,為母則強。現代女性在社會中扮演了更加多元的角色。這三年的新冠疫情中,筆者目睹幾位女性排除千辛萬苦,完成高等教育學位。這些女性都是在沒有家裡援手情況下,白天工作,下班後趕去幼兒園或小學接小孩,回到家仍須做飯,看孩子功課,等很晚才下班的丈夫進門,哄小孩入睡後,才開始為自己讀書、寫論文與準備考試。過程中,甚至要照顧在醫院動手術的家人。他們彷彿陀螺一般,旋轉不停。這些女士們雖然後來都很幸運的度過難關,如願以償,但有些人卻也因此付出了健康的代價。
對照於二○一五年前後,敘利亞等中東難民,歷經橫渡地中海,千辛萬苦地來到歐洲,尋求庇護的艱險旅程。甚至有母親為了讓子女遠離戰亂與尋求生路,將畢生所有的積蓄購買旅費,忍痛讓他們跟隨鄰居和村民一起逃離動亂的家園,希望有機會擺脫悲慘的命運。還記得那一幕土耳其海邊,身穿鮮紅衣裳的小男孩,如何臉龐朝下的倒臥在海灘上,在海水與沙粒中潮起潮落的鏡頭,讓全球多少母親為之垂淚。中東迄今戰亂頻仍,阿富汗在美國撤軍中,多少家庭攜帶子女擠上飛機的逃難鏡頭,令人怵目驚心。還有二○二二年二月中爆發的俄烏戰爭,讓許多烏克蘭母親帶着幼小子女及家人,逃離戰火。無論是搭乘火車、巴士,甚至徒步走到鄰國的邊境,這些生離死別的情景,都讓世間的母親們同悲哭泣。
猶太人有句諺語:上帝無法到每個角落去照顧每一個人,所以祂創造母親。就是在說明母親的重要性,連上帝都要透過母親,來落實照顧祂對於全人類無私的愛。而全天下的母親們,共同用那無比堅韌的愛心,將每個孩子從搖籃中,餵養到成熟的個體。用她堅實的雙手,推動出生命的樂章!
周祝瑛(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