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A11版:經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為何多國趨向使用人民幣結算?
去年內地上市企營收增7.2%
正確使用安慰劑效應 促市場營銷
粵港澳雙創知權服務平台上線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2025年4月25日星期五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3 4月30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正確使用安慰劑效應 促市場營銷

澳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 劉丁己

    正確使用安慰劑效應   促市場營銷

    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是一九五○年代由美國醫學博士畢闕(Henry Beecher)提出,是指病人雖獲得無效治療,但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而在心理產生效果,並讓病患生理症狀得到妤緩的現象。這種似是而非的現象,在醫學和心理學研究中均不少見,因此有些醫生在對病人治療時,也會考慮“安慰劑效應”作用。

    例如早在二戰時期就有類似發現。盟軍在一次搶灘登陸作戰中產生大量傷員,但因後勤供給不暢,麻醉藥品不足,迫不得已軍醫只能用生理鹽水冒充麻醉劑給傷員注射。結果居然有許多傷員表示,疼痛獲得一定程度緩解。這種奇妙現象,之後也發生在許多醫生治療病患背痛、牙痛等實際案例中。不論是潛意識力量,或是心理自我安慰效果,許多案例均顯示病人疼痛似乎因為安慰劑真的有所減緩。這種現象至今還沒得到百分百科學解釋。

    此外,早在中國東漢末年,曹操行軍時,同樣也有“望梅止渴”的故事,也是通過畫大餅與預期管理,產生安慰劑效應。安慰劑本身是一個醫學概念,但在實際市場營銷實戰中,也有許多相關應用,有助促進顧客滿意,提高品牌價值。

    打造亮點製造噱頭

    許多品牌會創造產品亮點以迎合消費者期望,製造營銷噱頭。同時借助這些噱頭,形成促銷重點,促進銷售,很多都應用安慰劑效應。

    例子:某些涼茶品牌強調:怕上火就喝某某某。這一廣告詞的出現,與有效的強力宣傳,讓不少消費者把罐裝涼茶視為具有下火功能的飲料。當然正宗配方的傳統涼茶的確有一定功效,但市面上多數大批量生產的罐裝涼茶,頂多只是具有草本風味的糖水飲料,下火功效並不顯著。且從中醫角度說,不少罐裝涼茶含糖量極高,不只不能去火,喝多還可能起痰。但部分涼茶品牌善用安慰劑效應,強調在食用麻辣燙、火鍋等易上火食物時,輔佐以涼茶,有一定下火效果,因而令涼茶產品在市場上銷售長紅。從市場營銷角度看,是很成功的安慰劑效應商業應用。

    例子:美國航天航空總署(NASA)於二○二○年發佈一款“太空味”香水,目的是“滿足地球人對宇宙的好奇心”。這款以太空味道為賣點的香水,除滿足人們對太空探索與未知的慾望,同時創造獨特的市場賣點。據說味道包括金屬加熱的味道、燒焦牛排、煙草味、萊姆酒及礦物味道。但因為絕大多數人沒去過太空,無法分辨身處太空味道是否如此;但也有不少人感覺,一旦噴上香水,似乎真有“置身宇宙”的飄飄然感覺,這也是善用安慰劑效應創造營銷賣點的例子。

    提高顧客心理滿足

    許多產品為加強產品特色,增強消費者心理滿足的感覺,因此會在產品研發與製造過程中,添加特色元素。雖然未必有實際效果,但可形成心理安慰效果。

    例子:很多功能飲料和健身蛋白粉,都會添加許多不同種類的維生素與胺基酸,這些成份非常全面,看起來非常營養,好像具有顯著提升運動表現和身體機能的功效,但實際效果未必如此強大;且很多所謂的營養素,不一定可有效被人體吸收使用,實際上真正起效果的主要是咖啡因、糖以及人體所需的必須胺基酸與蛋白質。此外,某些零食乾脆麵會強調產品添加維生素B和維生素C,給產品賦予健康產品形象。這些都是應用安慰劑效應,提升顧客心理滿足的常見例子。

    例子:不少關於護膚品的市場調研都顯示,消費者對於“純淨、天然、安全”的草本護膚品有較高認同。尤其是針對中國消費者的調研中,有超過一半女性認為,使用天然或草本產品,有助改善肌膚品質。以中草藥為主要基礎的美妝品牌“佰草集”,就在產品配方中大量使用各類草本植物,甚至在產品研發方面,應用許多自古流傳下來的養顔秘方,例如七白方、仙菊肌雪方、景芝玉顔方、太極古方等,甚至成立中藥研究所。當然不少配方都有顯著效果,但不排除有部分草本成份,未必有顯著效果,但至少天然成份還是好的。由於安慰劑效應關係,市場上也有各種不同品牌的保養品,大多都強調添加天然草本植物,避免宣傳可能存在的海克斯科技與化工成份。

    進度條緩顧客焦慮

    例子:很多網路下載工具與視頻網站,都有進度條設計。大多數進度條可反映實際進度,但也有部分進度條是運用安慰劑效應,雖不能真正反映任務完成進度,但也有緩解焦慮的效果。有不少研究表示,進度條可理解成可視化等待的一種表現,的確可有效緩解用戶在等待過程中的焦慮情緒,且增加消費者等候時間,降低用戶在等待過程中離開的機率。

    不少安慰劑研究專家認為,給病人服用價格低廉又無任何副作用的安慰劑,如果起到療效,自然是美事一樁,但安慰劑未必能起到真正又持久的療效,更可能耽誤真正有效的治療。有關“安慰劑效應”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原因,至今仍然是一個難解的謎,新的發現還有待於進一步深入研究。同樣的,在商業應用上,正向利用安慰劑效應是好事一件,但若涉及商業詐欺或虛假宣傳,那就涉及犯罪,應該禁止。

    澳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  劉丁己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