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甦勢好 勞動權益宜檢討
疫情陰霾散去,隨著澳門全面恢復通關,入境本澳的旅客量顯著回升。昨“五 · 一”黃金周首日,截至晚上九時,已超過十萬人次旅客入境,遠多於當局預估。旅客回升,失業率隨之下跌,最新一期本地居民失業率下降○點二個百分點至百分之三點九。
明日“五 · 一”國際勞動節,焦點除了訪澳旅客量,亦不能忘記過去三年疫情對“打工仔”帶來的打擊。不少僱員無奈忍受減薪和無薪假,部分人長時間停工但毫無保障;追討欠薪難上加難,甚至連申請墊支款項都被拒。即使保住“飯碗”,亦已凍薪多時。如何把握經濟復甦的進程,努力改善本澳的就業環境,並持續關注僱員的勞動基準,保障勞動者的權益,讓勞動價值得到充分尊重,才應該是“五 · 一”國際勞動節需要著眼的議題。
本澳經濟逐漸回暖,從失業率下跌有所反映。但是否意味着就業環境、勞動範疇法律法規跟得上經濟復甦步伐?受新冠疫情影響,過去三年,當局除例行檢討部分法定金額外,對勞動修法檢討事宜並無任何規劃,令僱員勞動權益發展基本停滯。今年施政報告亦沒有列明檢討修訂勞動法律的具體項目,全年十六項法律提案項目完全沒有涉及勞動範疇。
現行《勞動關係法》生效近十五年,雖然期間曾就侍產假、疊假補假及產假等開展七項優先修訂,但不少內容,如法定年假和強制性假期等已三十年未修改;同樣“三十年不變”的還有工作意外及職業病的賠償法律。剖開本澳勞動法律法規的整體,《勞動關係法》、“外僱法”、“勞動債權保障制度”、“工作意外法律制度”、“最低工資”、職業安全與健康和就業輔助及職業培訓等一系列法律,環環相扣。
三年疫情對就業環境及僱員造成持續和巨大的影響,當局無疑在穩經濟和保就業做了大量工作。現時走過疫情,疫後經濟復甦形勢良好,藉“五 · 一”國際勞動節來臨,當局是時候積極啟動全面檢討,尤其是優化對僱員的基本權利保障、工時制度和超時工作補償、各類假期制度、解僱賠償制度、產假和保障懷孕僱員就業等規定。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