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高風險人群預防自殺
新冠疫情三年以來,自殺個案驟升,社會高度關注。衛生局昨公佈疫措放寬後,今年首季的自殺死亡監測結果,首三月有廿三宗個案,即平均每個月七點六宗。數據較去年同期減少五宗,但較去年第四季增加八宗,問題不容忽視。當局分析自殺的可能原因主要與精神疾病、慢性或生理疾病等有關。
近年來,自殺已成為全球性的社會問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每年全球有超過七十萬人死於自殺,即每百例死亡個案中就有一例是自殺,被很多國家或地區列為十大死因之一。自殺不僅奪走一條寶貴生命,亦對其家人及朋友造成巨大傷害,對社會亦有深遠影響。防範自殺已成為全球最重要的社會議題之一。
自殺是可以預防的。若有社會的參與、關注,人人都成為自殺防治的守門員,“早識別、早預防、早介入”,相信有助減少悲劇發生。輕生成因錯綜複雜,有因重病難癒,有因經濟窘困,有因情場失意、事業不順,亦有因抑鬱厭世,或無法承受突然的打擊,試圖以自殺而尋求解脫。
當一個人有自殺的念頭時,未必會立即付諸行動,通常會在言語或行為上先透露出自殺的線索或警訊。因此,這期間就是防範自殺的最佳時機。若家人或朋友能在對方最需要關心的時候,察覺親朋所發出“求救”的訊息,給予鼓勵並提供資源協助,陪伴他度過低潮期,定會雨過天青。
加強公眾對自殺的認識和了解,共同協助預防自殺。除了持續完善自殺的預防機制,包括加強防治自殺的熱線、提供心理諮詢及治療,加強前線人員的識別、評估及處理自殺個案的能力,並建議加強對自殺高風險的監測和干預。對於精神疾病者、久病不癒者、曾有自殺意念人士等高風險人群,應視為防治自殺的重點人群,可對其家人提供加強心理健康及預防自殺的訊息宣傳,以便家人在高風險人群情緒有困擾時,能及時援手。作為當事人的親人、好友,學會聆聽、溝通,不要兒戲、妄語或批判,真誠應對,幫扶當事人走過抑鬱的森林。
夏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