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C03版:藝海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本地音樂人聯手打造《Believe》
大三巴曲藝會永樂響鑼
廣交“非凡大提琴”機場音樂快閃
春之祭
天變地變義不變
花旦王曲藝會今金碧演出
《澳門人·澳門事》介紹《青鳥》
《她說》專訪吳雪綺
傳承與創新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3 4月28日 星期
 
3上一篇  
  放大 縮小 默认        

傳承與創新

殷立民

    傳承與創新

    戲曲的傳承與創新是既矛盾又互惠的一對,粵劇不傳承就不是粵劇,粵劇不創新就必然式微,必須在傳統的基礎上多多創新。有一次我與香港文藝專家余慕雲討論戲曲改革,他說假如現今劇場以粵劇的初始形態演出,沒有人會接受的……

    經過多位大師的努力創新才有了粵劇的當今面貌,例如三十年代薛覺先將京劇鑼鼓和北派武打場面融入粵劇,更突出的成就是將小提琴引入粵劇拍和……粵劇生命力旺盛就是因為勇於創新,凡是美好的就敢於吸收融合。

    說幾例粵劇音樂事:一、《帝女花  /  香夭》是唐滌生以古曲《妝台秋思》的音樂填詞,現今知道《妝台秋思》者不多,而《帝女花 / 香夭》千萬人會哼唱。二、鄧奕生演《秦淮冷月葬花魁》,在情侶生離死別時,激動人心的一曲竟然是美國約翰 · 奧德威作曲的旋律(李叔同曾以此曲塡寫了中文歌詞《送別》),由於粵語方言的唱詞和粵劇聲腔的演唱,這首美國歌曲在我心目中就完全粵曲化了。三、朱振華曾經兩次以賀綠汀《秋水伊人》的旋律填寫粵劇新曲詞,由於曲調與歌詞內容貼切,更有粵劇演唱的風格,賀綠汀音樂就被朱振華“粵化”了。以上三例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藝術歌曲粵曲化。堅持皮黃為粵劇音樂主體的同時,可適當地吸收古今中外優美曲調、彙聚五湖四海音樂元素,使粵劇音樂更多彩豐滿。

    在《天鴿 · 情》排練場我請教大導演鄭衛國先生:“此次演出中有較多新的演藝手段和舞台效果,為什麼?”鄭導演說:“觀眾對幾年前親歷的災情記憶猶新,假如用太多舊的演藝手段,給人的感覺是虛假,以現代化手段表演當代情節比較確當。”說得有理,古舊題材的傳統劇目不妨保持傳統演繹手段,包括傳統戲曲程式;而現代題材的新戲用現代表演手段和翻新的戲曲程式更好。預祝藝術節粵劇《天鴿 · 情》創新成功!

    殷立民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