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D07版:學生報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化解“拼教養”的焦慮
想變成人的機器人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3 4月25日 星期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化解“拼教養”的焦慮



(網絡圖片)

    化解“拼教養”的焦慮

    “少子化”成為都市新趨勢,為什麼人們不想生育呢?除了經濟問題,也有部分人是基於教養壓力。由過去“天生天養”,到今天“吃力教養”,現代父母努力學習育兒之道無疑是社會進步的體現,然而過猶不及。

    根據《拼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 一書指出,當教養腳本形成主流,往往有着習焉不察的偏誤,如預設了中產階級、核心家庭、專職母親做為典型,忽略或排除了勞工階級、少數族裔、單親、隔代教養等差異處境。影響更大的是:當某一種教養方式視為正統、進步與理想,同時也意味着其他教養方式與家庭樣態被貶為異端、落後、不適用。這樣的評價系統,讓資源不足的養育者,經常陷在自我懷疑、困窘、焦慮、怨恨等情緒中。另外,當預設的腳本受其他因素影響無法發揮效用,已經很努力的父母又會陷於自我質疑。筆者認為,要化解“教養焦慮”,就必先放下“比拼”的心態。

    雖然孔子沒有學過心理學,但他在兩千多年前已經提出了“因材施教”,大意是教育方法因人而異,並沒有一套方法適用於所有人。我們需要透過不同的案例反思進行學習,而不是深信某流派的“教養法”能解決所有問題。例如:只要你用對方法,孩子就沒有叛逆期。其實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有個別孩子不叛逆,不等於用對了方法孩子就沒有叛逆期,青少年透過叛逆離經背道,是心智發展的重要過程。

    一個真正的醫生不會只相信一種治療方法,醫學院的學生要通過不同的理論和案例學習,了解病理和藥理,明白治療效果和副作用之間的關係。其實教育學也一樣,現代父母可能只有一兩個孩子,網紅導師教練們的經驗也是有限的,因此我們更需求成為“學者”,了解不同的個案,不同的教養法產生的作用,從中進行反思,家長放下對“金科玉律”的執迷,方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教養之路。

    羊豬老師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