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數不足靠總會諗計
一些非熱門、較少人參與的體育運動,在本澳發展受到不少限制。如何從青訓、青少年運動員層面提高參與的基數,成為一眾非熱門項目的最大難題。
本澳體育運動選擇眾多,部分球類運動固然是熱門,發展時間長,系統成熟,精英級別基數多,總會自然能組織各級聯賽。不過仍有不少項目,即使辦聯賽僅有數隊爭奪,部分個人項目,落場比賽的運動員同樣熟口熟面。
同樣情況在學界賽同樣時有出現。如曲棍球學界賽,以往一直有參賽隊伍的數目僅個位數,更有同一所學校派出A、B隊參賽。為延長賽期,球隊需要至少打雙循環決高下。根據教青局公佈,今屆的學界網球A組,參賽運動員同樣只有數人,賽制由一貫熟悉的淘汰賽,改成單循環計分制,以計分定冠軍,在網球項目實屬罕見。
總會辦賽大多以少年、青年及成人級別區分,參賽基數增加,以避免參賽人數太少,缺乏競爭性。經驗必須由比賽累積,只練不賽意義不大,賽期太短比賽少,對青少年運動員成長亦非好事。按參賽人數多少,制訂更具競爭性的賽制,提升學界賽水平及觀賞性,值得相關人員進一步研究。
賈大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