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電動車普及剔除障礙
綠色低碳發展是澳門的必由之路,也是“十四五”規劃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方向。當中,發展電動車是走向綠色低碳一途,各地正爭相擴大發展。澳門近年提供換車優惠、免稅優惠、修改“搵食車”(如的士)要求等推動電動車發展,至今仍未走入快車道,原因何在?
內地早於○九年跨部委推行“十城千輛工程”補貼新能源車產業發展。如今深圳新能源車登記量連續多年冠全球,充電樁也成為極速倍增的產業,全市僅是公用快充已有四萬多個,“搵食車”五分鐘便可補回一半電量。各地加快推動電動車,有報告預測,電動車在全球汽車銷量到四○年將佔六成。
澳門推動電動車發展逾十載,截至上月底全澳累計電動車近六千輛,相比目前全澳註冊機動車近廿五萬輛,所佔比例極低。單從統計局今年二月的數據看,新登記機動車有九百多輛,當中電動車僅佔二百六十多輛。電動車普及進展緩慢,有指制約本澳電動車發展並非車價問題。如有業界指現時更換一輛電動的士,成本約三十萬元,購車成本不算高。有數據顯示,某大品牌電動車在澳的售價屬全球最低。
但充電問題似乎是制約電動車發展的最大阻力。尤其當充電收費回復“用者自付”後,充電樁數量不足、每次充電收費不便宜等問題瞬間凸顯。
內地不少城市如深圳、上海,早已不愁充電樁不足的問題,現時聚焦的是如何展示每個電站實時營運細節,如何更有效地為不同車主分配電率等。反觀澳門仍周旋在充電樁不足、私樓停車場申請增設充電樁手續繁複等“初階”問題上。如何剔除障礙,加快普及電動車,實現零碳生活、綠色出行,還有大量工作要做。
電動車發展已成大勢所趨,市場亦正倒逼着本澳的法律法規、資源配套的成長。從各地發展經驗看,無論是要達至淨零排放或推動綠色經濟發展,政府肩負的引領角色不可或缺,為新興產業創造更多有利條件。
春 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