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導圖的啟發
美國著名社會學家W · 古德在《家庭》一書中說過:家庭是一項社會發明,其任務是將生物人轉化為社會人。現在的孩子要學的東西多,如何能記住學習中的要點,不得不學習西方的教學方法——Mind Map(思維導圖)。
五年級上學年開始不久,小女兒Apple放學回家說老師要大家畫一張思維導圖,解讀《望盧山瀑布》這首詩的重點。晚飯後看着孩子做完功課,卻遲遲不願下筆繪製這首詩的思維導圖,我提示她將平時喜歡畫畫的功底用上。孩子一聽,好開心。於是很認真很用心地畫呀寫呀,一個小時後,一幅被老師欣賞又貼了半年堂的思維導圖誕生了。
思維導圖,其實就是將知識、邏輯、思維視覺化地呈現出來,基本上是“要點+圖形”的展現方式,通過這一過程,學會如何解讀一首詩、一篇文、一件事或一道題的方法。近年來,這種方式被教學界利用和學習,把資訊圖表化、形象化、要點化,從而讓學生快速地梳理出思維,領略出重點。
通過啟發孩子做思維導圖的過程中,我發現在繪製出一張腦圖的過程中,也是親子間的溝通之一。如果幫助孩子理解思維,並將知識概念通過思維導圖列出來,讓孩子能看到清晰的腦力勞動,這很重要。
比如老師又讓學生做一張“在校”和“在家”的責任思維腦圖,這也是讓漸漸長大的孩子明白,做一個對自己言行有責任的人,無論在校還是在家,包括哪些方面的責任思考等。再比如,要告訴孩子什麼是有效閱讀?口說,孩子會覺得家長囉嗦,不如和孩子一起畫一張思維導圖,圖上有“選對書、安靜的地方、低聲朗讀、做摘錄、享受閱讀過程”等內容。也許孩子從小的閱讀興趣就這樣培養起來了。
在我們幫助孩子溫習知識、掌握抽象概念的時候,總是提醒總是忘記,不如通過思維導圖的方式尤其有用,讓孩子的頭腦裡既有生動的形象,又有清晰的結構和條理。
當然,除了中文詩詞理解能用這種方式繪製,還有學英文名詞複數、學數學、常識等知識時,思維導圖都是很好的記憶工具。也難怪現在的教學書總是在最後幾頁設置了幾張單元思維導圖。這些雖然是課堂上要學生做的,以鞏固知識點。而家長要做的,就是鼓勵孩子多利用思維導圖來學習知識,讓學習變得更有趣。
安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