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第四批不動產評定諮詢
文遺委:納文物清單利保育
【本報消息】文化局正開展全澳第四批不動產評定公開諮詢,包括趙家大屋、孫中山紀念館等六個建築物,諮詢期至五月十四日。文化遺產委員會委員邢榮發認為,是次公開諮詢的六項建築物均相當有保育價值,認同納入文物清單。
第四批六項待評定的不動產,包括趙家大屋,美副將大馬路五十五至七十三號及連勝馬路一一八至一二○號,美副將大馬路廿八至三十、三十四至三十六號及俾利喇街一五一至一五七號,文第士街一號房屋,原媽閣屠場舊址及路環九澳港海關站(原路環衛生分站舊址)。
葡式建築物較多
澳門歷史研究學者邢榮發受訪時,逐一簡介六個建築物的歷史、建築特點及保育價值。他指出,是次諮詢的六項建築物,中葡建築物均有,孫中山紀念館更是澳門為數不多具穆斯林風格元素的建築物。當中有兩項建築群,是澳葡時期的高級及基層公務員宿舍建築群,總括而言,是次諮詢以葡式建築物較多。
邢榮發表示,每項待評定建築物,都是文化局經過詳細研究及評估再推出向公眾諮詢的,包括專業的論證分析、評估其保留將產生的社會效益等,認同是次諮詢的六項建築物均相當值得保護。又相信當局一定會以公共利益為前提,不會受其他私人因素而左右,居民毋須擔憂。
保育速度可改善
對於有意見認為政府保育文物建築的速度過慢。邢榮發認同,文物建築物的保育速度有改善空間,但理解政府須依法施政,可能因繁複冗雜的行政程序而拖慢保育的步伐;但從另一角度看,依法施政過程亦有各方面的制衡及監察機制,有效避免不規則的行為。又指新屆政府上任至今,不斷優化、簡化行政程序;文化部門亦在加快不動產平定保育的速度。對於現時保育速度他是滿意的,同時相信文化局的官員亦希望盡力保育多一些具文物價值的建築物,但現時很多有價值的建築都是私人的。
最好保護有人用
對於待評定建築物未來的活化方向?邢榮發主張,“保護的最好方式是有人使用”,有人使用即須要維護建築物,才能延續建築物的生命力,有利於長久保留。認為小部分活化成博物館是可以的,如俾利喇街建築群的其中一幢就是冼星海紀念館,但不宜千篇一律均活化成博物館。可根據其原有功能特色或關聯功能活化,如鄭家大屋等名人故居,保育的同時並舉行不同類型活動,不失為一種方法。原媽閣屠場舊址,可以保留部分區域展示原有歷史、風貌,亦可考慮活化成高產值精巧手作的微型工場區,配以小量工藝式活動;又或同時結合附近的輕軌站、文創元素等,活化成文創片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