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刪除華南海鮮市場研究數據?
中疾控:從未刪除
據中新社北京消息:針對近期有外媒報道,中國疾控中心作者團隊曾將上傳至GISAID平台上的數據删除,中國國家疾控局副局長、中國疾控中心主任沈洪兵八日在北京表示,我們團隊及平台均沒有删除數據,用於雜誌評審的數據訪問鏈接一直都在。
數據訪問鏈接仍在
當日,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中國新冠溯源研究情況。談及所謂删除GISAID平台數據一事,沈洪兵介紹稱,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團隊於二○二二年二月投稿一篇論文初稿到《Nature》雜誌,在論文投稿和返修過程中,中國疾控中心等單位專家團隊按照國際科學論文發表慣例,在GISAID數據共享平台上傳了論文相關原始數據,僅用於雜誌審稿人評審訪問,並與雜誌和數據庫約定,在文章正式發表後對外公開釋放數據,數據及訪問鏈接一直存在,沒有删除。
沈洪兵表示,二○二三年三月十一日,作者團隊發現上傳至GISAID平台上的數據在文章尚未發表、團隊不知情的情況下,已被GISAID數據庫工作人員提前釋放。我們團隊的工作人員隨即通過電話向GISAID平台詢問了解情況,平台工作人員表示,此次數據釋放是GISAID工作人員“誤操作”所致,平台隨即關閉了數據共享,但數據仍保留在平台上,我們團隊及平台均沒有删除數據,用於雜誌評審的數據訪問鏈接也一直都在。
上傳數據符合慣例
沈洪兵強調,作者團隊上傳數據的操作符合國際慣例,希望GISAID平台工作人員對媒體、對世衛組織說明並澄清此事,還原事情真相。另外,目前該論文的最新版本於四月五日已經在《Nature》雜誌正式在線發表,所有原始數據也已經在國際和中國的四個數據庫同步釋放。據了解,相關論文是關於華南海鮮市場早期研究數據,針對論文主要結論,北京化工大學生命學院院長童貽剛介紹說,二○二○年一月到三月中國疾控中心科研人員在華南海鮮市場採集一千三百多份環境樣品和冷凍動物樣品,進行了新冠病毒檢測和宏基因組測序等。經過基因組測序發現病毒序列和當時病人序列幾乎是百分之一百相同,這也提示這些病毒應該是來源於人的。
談及國際上某些專家根據相關數據得出不同的研究結果,童貽剛指出,針對上傳的數據,採用不同方法、軟件和參數分析都可能會得到不同的結果。但對數據中DNA條碼分析結果發現,環境中樣品宿主信息中最多的還是人的信息,人的基因豐度最高,提示華南海鮮市場環境中的病毒很可能是來源於早期的病人。
童貽剛表示,有些專家關注樣本中存在的個別動物基因,並懷疑這些動物將病毒傳給市場上的人,但是迄今為止的數據顯示,市場上並不存在病毒感染動物的跡象。另外,因為環境樣本採集時間在一月份,比早期病例時間出現要晚,即使華南海鮮市場上存在動物被感染的情況,也有可能動物是被人感染了,而不是動物感染人。因此,我們認為所謂市場動物傳人的說法,是缺乏科學根據的,只是主觀臆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