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入眠 改善失眠
睡眠是人體的自然療癒機制,能使人在疲勞一天後,修補白天所消耗的能量。更重要的是,它能幫助大腦排出堆積的老舊物質,並增加免疫細胞的產量,保護人體免於感染。
研究指出,慢性睡眠不足的人即使打了流感疫苗,也很難產生抗體,染上感冒的幾率亦更高;相反,睡眠充足則可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抑鬱症、失智症、慢性疲勞症候群等風險。
本來睡眠是自然發生的人類行為。然而在現今緊張高壓的社會環境中,越來越多人逐漸失去健康、自然而然的睡眠。若是此一現象持續未能緩解,便會演變成失眠。
幫助入眠七訣竅
以下七個訣竅有助於提升睡眠品質,讓人一覺好眠。
一、打造規律的睡眠習慣。每天盡量在相同的時間起床、就寢,建立屬於自己的生理時鐘。對於一個健康的成年人來說,睡眠時間建議至少七小時。大多數人不需要超過八小時的睡眠時間,已足以休息得很好。
二、充分沐浴清晨的陽光。當太陽的光線進入眼睛,會經由神經訊號,使人體在十五小時後分泌促進睡眠的褪黑激素,自然而然就想入睡。
三、每天進行適量運動。運動能釋出減少壓力的腦內啡,使人晚上更容易入睡,睡眠品質也會更好,但需避免睡前進行劇烈運動。
四、注意飲食、留意咖啡因與酒精。別在太餓或太飽的情況下就寢,尤其要避免睡前三到四小時內大吃大喝,這可能會讓人睡不着。此外,咖啡因與酒精都會干擾睡眠。
五、營造良好的睡眠環境。保持睡房通風,在安靜、清爽、陰暗的房裡就寢,床鋪需保持舒適。黑暗會向大腦釋出“現在是夜間”的訊號,並刺激褪黑激素的分泌。
六、睡前避免接觸藍光。手機、電腦的屏幕發出的藍光是一種強烈的可見光,能透過視網膜直接刺激大腦的視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調節生理時鐘的中樞結構),讓大腦清醒過來。換句話說,藍光其實是個沒有聲音的強力鬧鐘,故睡前應盡量避免接觸它,以防影響入眠。
七、就寢前讓腦筋放鬆。睡前從事靜態活動,例如閱讀或聽紓緩的音樂,能增進放鬆的節奏。另外,把明天要做的待辦事項寫在紙上,這樣也可以消除顧慮,大腦會更容易放鬆。
改善失眠的妙招
如果在床上躺了二十至三十分鐘仍然沒有睡意,就先起床去做別的事,像是喝杯熱牛奶、點香薰精油等,靜待睡意來臨。若然過了一會兒,依然無法入睡,那就待在黑暗的環境裡,躺在床上閉目養神吧。這樣一來,大腦和身體就能獲得休息。一直焦急地想着“要趕快睡”,反而會更緊繃而難以放鬆。
在此,分享一個能快速入眠的妙招——“4-7-8呼吸法”,其源自於印度瑜伽的呼吸調節法,由美國哈佛醫學博士Andrew Weil所創,用來治療失眠、焦慮與情緒障礙患者。根據臨床治療效果,有病患在熟練後,最快一分鐘內便能入睡。
這套呼吸法的具體步驟如下:先以舒適或自己最容易入眠的姿勢躺下,閉上眼睛;然後用鼻子安靜地吸氣四秒,憋氣七秒,再吐氣八秒;吐氣時噘嘴,慢慢地把氣吐出去,並發出類似“呼呼”的聲音。如果吐氣八秒會覺得不舒服,可以調整為六秒。重複這個循環,做到四次呼吸為止。
藉由“4-7-8呼吸法”,可以讓肌肉放鬆,減緩心跳速率,刺激副交感神經,讓人達到放鬆跟產生睏意,而且越練習會越來越有效果。每天至少做兩次,維持一個月左右,就會看到自己的睡眠品質有很大改善。
當然,若失眠情況持續,並已逐漸影響日常生活,還是建議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
卡 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