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B11版:要聞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各界抗戰館緬懷英烈
寧祭大屠殺死難者
學者:古代無“閏二不上墳”說法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3 4月5日 星期
 
3上一篇  
  放大 縮小 默认        

學者:古代無“閏二不上墳”說法

    學者:古代無“閏二不上墳”說法

    清明是中國人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傳統節日,同時也是賞春踏青、其樂融融的美好時光。中國人如何將這兩種情緒巧妙融匯在一個節日裡?

    清明節有狂歡性質

    北京大學中文系研究員、長聘副教授王娟接受中新社專訪時表示,清明掃墓是對先人的懷念,給人留下悲傷的印象,主要是由於許多古詩詞的千古流傳。其實,清明節除了掃墓祭祀,郊外踏青和遊戲才是主體,因此清明節又有踏青節之稱。女性也能參與,還帶有求子、闢邪等寓意。古時婦女平日不能隨便出遊,而清明掃墓是難得的踏青機會,故婦女們在清明節比男人玩得更開心,民間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說。

    王娟指出,除了踏青郊遊,清明節還有放風箏、蹴鞠、盪鞦韆、歌舞、聚餐、畫卵等活動。放風箏大家都很熟悉,古時有風箏飛上天後,剪斷風箏線一說,取除病消災、帶來好運的兆頭。盪鞦韆也由來已久。早在魏晉時期就有了“清明”、“寒食”期間“為鞦韆戲”的記載。唐末五代《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述:“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競豎鞦韆……”

    “畫卵”則是在雞蛋上繪漂亮的圖畫。據說吃畫卵,在隋唐時盛行全國。如今許多地方還有“送紅蛋”的習俗,就是主人家生了小孩後,會準備很多雞蛋,煮熟後染紅送給別人,用來表示慶賀。

    宋代《夢粱錄》記載:清明之時,臨安民眾除了祭祖敬宗之外,“又有龍舟可觀,都人不論貧富,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也印證了清明節有狂歡的性質。

    或為個別地方習俗

    老話“雙春閏二不上墳,上墳禍事要臨門”,這種說法的依據是甚麼?今年有閏二月,清明不能上墳嗎?對此,王娟說,古代並沒有“閏二不上墳”的說法,可能在山東等個別地方有這種習俗,隨着互聯網的普及,不少罕見的地方習俗被放大,這種說法才為很多人關注。由於陰陽曆每隔三年左右要調整步伐,保證時間一致,就要有閏月。一般陰曆習慣於把閏月放在上半年,是因為古人認為春夏比秋冬好過。這種說法起源可能是人們不想把隆重的祭祀弄兩遍,倒沒有禍事之說。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