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C08版:視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非觀”官宏滔個人作品展
讀清人書法絕句
成長的關鍵詞
“國家展覽”與構建粵港澳大灣區美術的新形態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3 4月4日 星期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非觀”官宏滔個人作品展

郭恬熙


非觀:天開之時


非觀:山水互聯之啟動


非觀:挪亞看到山頂


非觀之樺

    “非觀”官宏滔個人作品展

    澳門全藝社二〇二三年年度計劃的第一個項目“觀 · 非觀”——意象藝術系列專題展覽第一部分於三月推出“非觀”——官宏滔個人作品展。官宏滔為九○後的年輕藝術家,專業從事攝影與影像創作,近年對風景攝影至後製過程的影像抽象化做了一系列的創作研究。這次展覽展出了官宏滔共二十三套數字攝影景觀作品,將日常的山水樹木換化成抽象的視覺形態,探索“新攝影”的“能觀”與“所觀”的可能性。

    官宏滔說:“非觀的數字攝影景觀靈感來自於莊子:‘天之蒼蒼,其正色邪?’”與其說先秦莊周的《逍遙遊》為抒發情感之作品,不如說這是一篇對於觀點角度辯證的議論文,莊子舉出例證,說明如果我們只從某個視界觀看事物,那麼我們“能觀”(to view)的能力只會被局限:“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朝生暮死的菌類不到黑夜就死去,因而不知道月相變化的規律;寒蟬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因而不知一年的時光。於是,莊子問道:“天空蒼蒼茫茫的,難道是上天真正的顏色嗎?”而“所觀”(to be viewed)的實相,又如何探索?

    官宏滔自述其所提出的“非觀”(Non-View),“是反對主動和表面的觀看,在攝影媒介和數字化的山水影像之間實驗,表達人造物(科技)和自然之間的矛盾,他從風景攝影影像抽取元素,還原成‘像素’,打印成大型的影像作品,抽象的風景對映着現實的觀看,為‘非觀’的探索。”

    然後我們看到官宏滔利用數碼後製過程創作的“面目全非”的“山水”圖像,其藝術“意象”;寓“意”之“象”,是藝術家審美理想和審美意藴追求的體現,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是用來寄託主觀意識的客觀物象。他的“非”觀,是一種後現代的主觀反叛,而非虛無主義中的否定客觀存在的所有可能性。加上其具有虛擬性的特徵,指意象所具有的非現實性。意象既可以用想像和虛構來表現現實中沒有的東西,也可以用非現實的形態表現現實中已有的東西。官宏滔的虛擬“山水”攝影,並非虛構,而是基於其數碼本質的延伸。他說:“我們習慣的顏色只是人眼和大腦處理出來的,而現實可以有無限種可能性。而數碼攝影的本質就是數據捕捉。”

    正如量子力學中的“觀測者效應”(Observer effect)所指的,“觀測”這種行為對被觀測對象造成一定影響的效應,而在任何“觀測”之前,世事萬物其實都有N種可能性,而一旦遇到“觀測”,對事物的某種視界就會定型,所謂“現實”,無非是主觀的觀察罷了。既然如此,藝術家幾近沉迷地在數據的視覺領域中觀察與實驗,尋找他在攝影哲學中的新大陸,如果我們可以想像一種與傳統攝影的紀實性背道而馳的“新攝影”,這種把所有“能觀”的“現實”視為基礎性的“非觀”攝影,藝術家能否從中創造他的新世界?

    從較早前的攝影作品《非觀:天開之時》的開天意象,到《非觀:挪亞看到山頂》的末世之象,再到《非觀:山水互聯之啟動》中看見山是水,水又是山的萬物相連,藝術家在數碼攝影的世界中肆意破壞,又重新創造,要打破所有規條,甚至到了最新創作的《非觀之樺》中,樹木以近乎數碼繪圖的形式出現,藝術家把全新的審美理念在我們的眼前視覺化,邀請觀者們以“非觀”的角度觀看,興許能看出莊子問題的答案。

    策展人  郭恬熙

    

    “非觀”——官宏滔個人作品展

    展期:三月十八日至四月二十二日

    地點:澳門全藝社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