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畔小景
連日陰雨綿綿,我都在一個小山村度過。那天接近黃昏時,我扶着水塘邊的欄杆,看着煙霧迷濛的山頂,看着亮出一片片水光的山腰,竟舊夢難忘地想起貝多芬《F大調第六(田園)交響曲》(0P,18)的第二樂章“溪畔小景”。
生存環境很能影響作曲家的創造。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完成於一八○八年夏天,住在維也納郊外海利根施塔特小村莊的時候。貝多芬後來重返海利根施塔特時曾說:“我的《田園交響曲》,描寫小河風景的樂章就是在這裡寫成的,當時還有黄鸝、鵪鶉、夜鶯、杜鵑陪我一起作曲。”
生存環境也很能惹起欣賞者的想像。水塘的水位上漲了,右岸長着的一排樹木的枝葉都碰着水面了。聽着泄水渠不歇的嘩啦嘩啦,我就想起“溪畔小景”開頭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潺湲的流水聲,流水聲伴隨着第一小提琴演奏的第一主題,8/12拍子的悠揚透澈的第一主題;當嗅到周圍瀰漫着花草樹木的香氣時,我就又想起同樣由第一小提琴演奏的同樣悠揚透澈的第二主題。
公認貝多芬有着不屈不撓的精神品格,所以才能寫出驚世震俗的《第五(命運)交響曲》。但貝多芬最愛大自然不容懷疑,正因為最愛,所以才能寫出“溪畔小景”在內的《田園交響曲》。不是曾有如此傳說嗎?說貝多芬就在他鍾情的小溪邊寫下他的音樂。
我也是最愛大自然,而且,海利根施塔特還是我確曾遺留下美好記憶的地方,這就使我耳聞“溪畔小景”時感到分外親切,甚至感同身受。我自信很熟悉“溪畔小景”的每一個音符,此時此刻,雖然我在這個小山村裡不一定能聽到黄鸝、鵪鶉、夜鶯、杜鵑的叫聲,但當樂章結尾長笛、雙簧管、單簧管吹奏起來時,我就會怦然心動於附近的所有的不知名的鳥鳴聲……
費拉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