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B04版:要聞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馬英九籲歷史絕不可遺忘
苦難“扉頁”上開出和平之花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3 3月30日 星期
 
3上一篇  
  放大 縮小 默认        

苦難“扉頁”上開出和平之花

中新社記者 朱曉穎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內, 鮮花擺放在遇難者紀念碑前。(中新社)

    苦難“扉頁”上開出和平之花

    ——記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和平廣場的花園中,一株株淡紫色的二月蘭隨風搖曳。在為南京大屠殺史實來回奔走的中日友好人士之間,二月蘭有個特別的稱呼——紫金草。

    八十多年前,日本軍醫山口誠太郎目睹了南京城內的屠城血災,心生愧疚和懺悔。他在紫金山下採集了二月蘭花種帶回日本播種,起名“紫金草”,並和家人將紫金草遍植日本各地,作為對戰爭的反省和對和平的祈願。如今,中日友好人士親手播種的紫金草,在紀念館長出一片紫色花海。由侵華日軍在一九三七年冬製造的南京大屠殺慘案,是人類文明史上的黑暗一頁。紀念館正是承載這段血淚史、苦難史的記憶之所。

    為何要建紀念館?

    一九八二年,日本文部省(文部科學省前身)在審定教科書過程中,對南京大屠殺等史實進行了删改,把南京大屠殺的起因歸咎於“遭到中國軍隊的激烈抵抗”等。

    教科書事件激起了南京民眾的強烈憤慨。要將“血寫的歷史永遠銘刻在南京的土地上”,一位市民在給南京市政府的信裡寫道。

    “當時南京市官方決定,為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編史、建館、立碑。”紀念館原副館長段月萍向記者回憶。

    一九八五年,鄧小平在南京視察期間為紀念館題寫了館名。當年八月十五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四十周年之際,紀念館正式建成開放。館內建築之下,是先後被查明、發掘的三處南京大屠殺“萬人坑”遺址,日軍屠刀下纍纍的遇難同胞遺骸在此向全世界“傾訴”着那段不容篡改的血淚歷史。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十三日,江蘇省暨南京市首次舉辦儀式悼念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在全國開創了民眾紀念抗戰期間遇難同胞活動之先河。自此,家國記憶與和平之聲在此交織。

    二○一四年二月二十七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定,以立法形式將十二月十三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當年十二月十三日,首次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在南京隆重舉行。

    歷經八年漫漫申遺路,二○一五年十月,由紀念館等七家單位申報的十一組《南京大屠殺檔案》被列入《世界記憶名錄》。“古城之殤、民族之殤,寫入了世界記憶。《南京大屠殺檔案》的入選,是遲到但沒缺席的世界共識。”紀念館原館長朱成山說。

    美國牧師約翰 · 馬吉用十六毫米攝影機記錄的屠城影像、侵華日軍拍攝的戰場照片、二百五十位原侵華日軍士兵的口述音像……這裡的十九點二萬餘件館藏文物史料、六千餘件國家珍貴文物,“訴說”着歷史不容歪曲、和平更需守護。

    和平火種傳遞之所

    這裡每年舉辦和平主題活動,建館三十八年來累計接待海內外參觀者上億人次。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美國前總統吉米 · 卡特,捷克前總統澤曼,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海部俊樹、鳩山由紀夫、福田康夫等政要曾到館參觀。

    這裡是全世界愛好和平人士的集會、講演、辦展之地。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及其後人、專家學者、海外華僑華人、國際友人以不同的方式,為真相奔走、為正義發聲、為和平代言,他們的軌跡在這裡交疊。

    今年是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八十六周年,古城南京從黑白苦難中“沖印”出和平“底片”。如今,紫金草成為和平的象徵。在這生機盎然的小花開遍城市與鄉間的同時,以紫金草為名的國際志願者隊伍、國際和平學校、藝術團也不斷有海內外愛好和平人士匯入,持續壯大。“戰爭離人類沒有想象中遙遠。每個人都應思考反省,如何與和平和諧共生。”一位參觀者在紀念館的留言簿上寫道。

    (南京廿九日電)

    中新社記者  朱曉穎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