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C08版:鏡海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看牙記
《伴》自序
無用之書
我們走在無數個春天
無題二首
等待下雨的羊群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3 3月22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無用之書

廖偉棠

    無用之書

    從小到大,都被大人先生教訓我別讀那麼多“閒書”。我總反駁說我讀的是“無用之書”,無用之書是讓人覺悟到無的書,它可以是積極的,讓人以無聊之事打發有限之生的書,那樣一來一點也不“閒”。

    如果讓我即興推薦幾本“無用之書”的話,我會選:赤瀨川原平《路上觀察學入門》,路上觀察學致力於發現日常被忽略的“托馬斯物件”,也就是喪失了功能、利用價值的存在物,觀察它們猶如禪定入靜,浮生忘卻營營。我是在一次次攝影之旅攜帶它讀完的,並且受它的影響拍攝了我的一組作品《香港考現學》。

    二是陳三立《散原精舍詩文集》。陳三立是中國古典詩的最後一位大師,他的傑作有過半寫於新詩誕生之後,從現代文學史的角度看,它的實驗性、前衛性的地位被新詩抵消了,研究者認為這些詩與所謂新文學的時代精神格格不入,但我看來詩因此擺脫了文學史的功利計較而完全純粹。

    還有劉慈欣《地球往事》(俗稱“三體”),他用煌煌三大冊、數百年時間和星系級空間的跨度、窮盡心思的想像力,向我們證明了一切都是浮雲,宇宙不過是一幅梵高的畫或者一首徐玉諾的小詩。劉慈欣小說現在常常被改編成戰狼電影,好像他有多麼進取似的,但我想任何一個持續書寫宇宙的人,最後都會變成道家,相信一切都是空,空又生萬物。不必那麼執着於一個物種、一個星球的命運吧,他這麼說,但他的寫作又拯救着這些轉瞬即逝的命運。

    面對書海也一樣的道理。秉着有所求的慾望去讀書,必定與書的精神疏遠。當實用性、指導性由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接手後,我們反而才可以真正的親近書,那種關乎感官、靈魂的慢,對人生與美而不是知識的細嚼慢嚥。

    我書房裏的書籍,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無用的,其中詩集、畫冊、繪本佔了大多數,我最喜歡內地上世紀八十年代那些裝幀簡潔的外國翻譯文學,台灣六、七十年代那些精裝的古典文學復刻版以及日本的攝影集與大開本畫冊。它們塑造了我,近乎一群神。而且無用就無用,別想着大用,那樣太俗了。所以,我不認為人人都需要讀無用之書,任何一件事,人人都做,那就充滿了功利計算。

    那麼有用之書是怎樣的?對於我來說,只要能信手拈來馬上進入的書,就是有用的。我的習慣是在任何情境下都可以閱讀,而且不在乎媒介,我常常有同一本書的各種版本,精裝的在書桌上讀,平裝的捲在手上躺着讀,電子書站着或走路的時候讀,唯一做不到的是聽聲音書,我很容易走神,隨着書的某一個字詞雲遊物外了。

    雲遊也不錯,ChatGPT不是也常常處於雲遊狀態嗎?雲端存儲的宇宙,整本就是無用之書。

    廖偉棠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