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候就是生命力
驚蟄之後,接下來就是“春分”跟“清明”,又到大家都期待的小長假了。
生活在城市中的上班族,對於生活的解讀,除了食飯穿衣睡覺,就剩下每天周而復始的上班下班了。這種生活比諸自然界的候鳥往還還要固定、準時和刻板,而放假就是短暫擺脫這種枯燥乏味的循環的唯一方法。
城市上班族可以不理會自然界的物候,但生活在農村或者以農業耕作為工作模式的人,卻是不可以不知道節令和物候的,即使只是種花種草,也跟物候有所聯繫。
立春之後,春風徐來,萬物從朔風中緩過來;驚蟄到了,冬眠了數月的小動物在凍土之下蠢蠢欲動,農人明白到可以鋤土播種了。那些在沙土下冬眠了一季的種子和根莖,只有把它們放到泥土裡,生命的原力才能夠潛滋暗長,一俟春雷一聲乍響、春雨落下第一滴,葉芽便會在一瞬間破土而出。
作為農人,固然是辛苦的,但也是幸福的。因為他可以真切感受到春風吹拂的溫柔,可以真切看到葉芽在眼前倏然抽出、伸展,可以真切欣賞到飽吸水分的嫩葉在清晨的薄霧中舞動、向着天空舒展,溪水泛起的水紋從灰白漸轉為青綠,空氣也開始變得綿潤而複雜。在周而復始的物候循環中,農人的觸覺被訓練得越來越敏銳、對萬物的感受越來越細膩,生活越來越與大自然融為一體,這,何嘗不是農人的幸福?
但當多數人不可能再回到田野、不可能再回到農耕生活的時候,說再多的節令物候似乎也成了奢談。只有能夠融入生活感受當中,傳統文化才有繼續傳承的可能。不如,就從今天開始,在上下班的路上,不妨多點抬頭望望天、低頭看看腳下的小草,多點留意身邊發生的物候現象吧。
花 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