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性持續宣導防騙
“橋唔怕舊,最緊要受”。現今資訊泛濫年代,社會理應對各類行騙手法早有所聞,不少騙局都是新瓶舊酒。惟類似“猜猜我是誰”、冒充公檢法、包裹騙局、假綁架以至中大獎、“網戀”等詐騙案,受害人與日俱增,中伏者大部分是對資訊最敏感的年輕人和大學生,令人匪夷所思。
警方昨日再公佈十八名事主分別墮入冒充公檢法、“猜猜我是誰”及網購演唱會門票等騙局,招致不同程度損失。當中除了三名六十至八十多歲較年長者墮入“猜猜我是誰”騙局,其餘受害者大部分是十八至二十多歲青年人,甚至是大學生。
鄰近地區有統計顯示,華人社會中,透過網絡、電信等詐騙的犯罪活動已取代過往“祈福黨”、“神醫黨”等傳統行騙手法,成為騙案主流。亦因為青壯年是網絡及電信的主要使用族群,騙局受害人亦以青壯年人居多,並集中在十八至三十九歲的年齡層。從事網上騙局操控及協助犯案者,亦以同一年齡層為主。令人憂慮的是,即使其他罪案有下降趨勢,網絡、電信詐騙案直線上升,行騙手法層出不窮,涉及金額驚人。
騙案萬變不離其宗,騙徒最終目的是騙取款項,例如以各種藉口提出將款項轉移或索款,又或引蛇出洞先求少許、再求更多。故居民必須提高警惕及牽涉“索款”的應對力,以防落入騙徒圈套。
警方近年在應對各類網上騙案的宣傳及打擊工作上有成效,不少居民在接到懷疑行騙訊息或騙徒電話時都會主動報警,迅速向社會戳破騙局,令騙徒知難而退。警方亦多次成功拘捕協助收取騙款及轉移贓款的涉案者。
須知騙徒就如蟑螂一樣難以滅絕,“殺蟲水”使用一段時間後更會失效,不留意防騙資訊等同無視藏身暗處的蟑螂。宣傳預防詐騙要針對不同年齡層及群體,如設計反詐騙視頻,在相關年齡層熱門社交平台導入宣傳;涉及長者的騙案要繼續加強面向社區、鄰里、大廈等宣傳;又如大學生遇騙多,不妨與高校合作針對性、持續性向學生宣導,以保持滅殺蟑螂的“藥效”。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