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歲的規劃
事實上,人生階段一直有其流動變化,例如“青少年”這回事,不過是上世紀的發明,在十六世紀,西方大多數“青少年”都是工人,他們自七歲起,已進入成人的勞動世界。而當下的西方,年輕成人搬離父母住所、初婚時間、生育首胎的年齡等,都比一九七○年代的平均年齡要晚。
長壽而設的人生規劃可從拉長教育階段着手:遲一點開始、維時長一點,讓人在早期有更多時間用於玩耍;而高中畢業生則有個空檔年,用來工作或做志願服務,大學教育也可如是。一世人既然流流長,Carstensen 建議:“讓孩子們休息一下吧。這些額外歲月,代表可以放慢生活節奏。”
【摘自:〈長命百歲不是夢,一輩子太長怎麼辦?〉,Hugo Sze,CUP媒體,二○二三年三月六日】
當醫療科技越見先進,人類長命百歲幾乎已是一件必然的事;但當人人都擁有一百年的時間,又是否代表大家都能過上心目中的理想生活?關鍵就在於我們是否能解放自己的思想,不再被舊有框架限制。
說的正是那個求學、工作、退休的人生三階段框架。過去我們太習慣用二十年時間求學、四十年左右的時間工作,然後享受退休生活,但隨着壽命變長,四十年工作所能積累的資產,其實不一定能應付餘下的生活支出。果如是,大家或許就要習慣更多不同的工作模式——延後退休時間但轉成四天工作周、全職工作若干年後可過渡至兼職工作,繼續效力;甚至其他更新穎的生涯規劃,如完成中學課程後,先投身社會工作數載,回頭再按自己的志趣選定大學專業,又是否可行?將工作與教育結合,會否又能為大家帶來更多可能?
長命百歲不難,但要開心地過一百年,我們需要更多的創意、更開放的心靈。
穆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