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來了要搶走我的飯碗嗎?
AI(人工智能)對人類的“威脅”,早已不是甚麼新鮮事——那些“十種職業快將消失”、“未來二十年,百分之四十七工作將被取代”、“AI將取代七百萬個工作”的說法,少說也出現了好幾年;不過,這種“威脅論”卻變得越來越迫切,只因越來越多例子出現,證明AI技術的發展速度遠比大家想像的來得更快,涉獵的範圍也比我們預想的來得更廣。
來勢洶洶的AI
近期大熱的ChatGPT必定是這些例子中最具認受性的一個。ChatGPT是美國初創公司OpenAI的產品,以類似聊天機械人的形式運作,用戶透過對話輸入問題,機械人都能利用人性化方式來回應,而且不管是中文、英文、日文或西班牙等多國語言都能辨識。這種“生成式AI”模型比傳統只可閱讀和分析大類資料的“分析式AI”更先進,不單能輕鬆回答各種天文地理和專業技術性問題,更可翻譯、寫程式、創作歌曲;不少用戶更指,只需要輸入指令,ChatGPT能應付一般文書處理工作,其厲害程度,甚至令不少外國學府都將之禁用,以防它成為學生的作弊工具——只因這機械人是透過閱讀大量文本,包括維基百科條目、書籍、社群對話等,再經人工訓練而成,所以,有其助陣,確實省卻了學生“博覽群書”的動力。
另一個例子的“取代”意味則更為強烈。美國初創公司DoNotPay推出全球首個AI機械人律師,這位AI律師於二○二三年二月首度出庭,為兩宗超速罰單案件的被告進行辯護。屆時,代表被告的人類律師會佩戴藍牙耳機,連接已開啟DoNotPay應用程式的智能手機;AI律師在聆聽法庭辯論後,會即時透過耳機指導人類律師發言抗辯。而且在整個聆訊過程中,只有戴着藍牙耳機的人類律師或被告,才會聽到AI律師的指示,換言之,屆時法院未必知道有AI律師的存在。雖然相關案件估計沒有太多驚心動魄的案情,但AI律師的出現,揭示了一個殘酷的事實:在AI面前,所有職業都平等,不會因為它是大眾眼中的“專業人士”而有優勢。
此外,還有各種各樣的AI工具。例如文案類的Jasper和Scalenut。前者能自動產生文案,只要你出點子,它就能幫你完成文章,後者能在用戶給定主題、每個章節的子標題和字數的情況下,直接幫你完成文章;也有屬於行銷類的,它能自動為客戶回覆Facebook Messenger 訊息的ManyChat;還有繪圖類的Artbreeder、NightCafe和Midjourney
。各式各樣,應有盡有。
如何拆解“AI威脅論”?
以上這些例子俯拾即是,亦不難估計,未來必會有更多、更厲害的AI機械人誕生,繼而在不同層面取代人類的工作。但我們不妨退後一步,先思考一下我們與AI的關係是否非對立不可?更直接點說,AI之於人類,是否只存在“取代”這一選項?我覺得不是,而箇中關鍵就在於如何破解“AI威脅論”。
破解的方法分為兩個層面。首先是意識形態上的改變。AI面世至今,一直被貼上“取代人類”、“搶飯碗”等負面標籤——無論是預示未來的科幻片、抑或媒體報道,亦離不開這方向——久而久之,我們對AI的想像亦變得狹隘,甚至生出一種成見,認為AI只能是人類的敵人,它與人類之間只有勢不兩立的局面。事實當然並非如此,因為AI,甚至科技的原意,不是取代人類,而是提供不同協助以改善人類的生活;AI提供的方法,恰好就是進行高重複性、低技術含量的工作內容,從而令人類得以由這些繁瑣事務中釋放自己,去發展更多可能。換言之,AI是一件像刀、鎚一樣的工具,性質本是中性,奈何它的“服務內容”卻為其招致了不同的評價。
雖然“搶飯碗”一事不是科學家在設計AI的本意,但假如大家從事的正正就是那些恰好就是進行高重複性、低技術含量的工作,例如負責核對文件的律師、會計師,分析數據的分析員和審核員等,那麼AI之於閣下,確實是“勁敵”。由此,我們來到了破解“AI威脅論”的第二個層面:行動上的改變。
如上所述,AI所針對的是高重複性、低技術含量的工作,那要破除威脅,就要認真審視自己工作中有否存在這些內容,如有,可以怎樣減低其比重;又或是更為進取地轉投另一些較難被取代的工作。而AI趨勢專家李開復在其著作《AI新世界》中曾經指出,有些工作AI較難勝任,相關業者尚可“安枕無憂”;我將這些相對較難被AI取代的工種分為兩大類。一是具備創新能力的工作,例如作家、廣告策劃、演說家等;二是需要付出情感、關懷的工種,如護理人員、社工、老師等。當然,你大可祭出例子,說ChatGPT早已能夠寫出一套完整文案,也能構思點子,故第一類工作也沒有議價能力,但我必須指出,這裏的重點不是能否生成文案和點子,而在於創新、由無到有的創造力;同時也得有心理準備,一旦創造的成品面世,AI就有能力去將之複製,所以,不只要創作,更要持續的創新。至於第二大類工作,乍看之下,內容不太複雜,但當中所講求的陪伴、情感付出、關係建立等,都是AI的弱項,因此,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熱度,是擊退冷冰冰機械人的一大殺着。
需要留意的是,以上兩類工種並不是完全不會被取代,只是在浩浩蕩蕩的科技大勢前,能夠擁有較多的時間優勢,去裝備自己,應對這種變改。
善用AI
既然AI的發展和普及已是不可逆轉的事,那種被“威脅論”弄得惶惶不可終日、坐困愁城的情緒,大可先行放下。反而,在AI完全融入大眾生活之前,我們要做好兩件事。
一是發展出更多屬於自己、難以被AI所取代的能力。如前所述,AI沒有創造力,也沒有同理心,不能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信任。既然如此,我們在工作的任務以外,是否有空間去學習一門手藝,繼而在累積的基礎上發展出自己的風格,真正做出“我”?二是不應該因AI所帶來的科技浪潮而對這些工具心存怨恨或抗拒,相反,要善用它們,並在其協助下高效、準確地完成工作,將省下來的時間投資在自己身上,好好增值、發展潛能;例如讓AI為你回覆電郵、清潔家居,然後你就可有更多時間去與身邊人建立互信的關係?所以,說穿了,AI為我們帶來的,除了是工作技能上的衝擊,更是生涯規劃的叩問:工作是甚麼?生活是甚麼?人最珍貴的特質,又是甚麼?
“人類必須發展出更多能力,無論精神或技術層面,重新定義自己,重新尋找自己擅長的工作,讓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
謹借李開復先生受訪時的一句話,送給每一位願意擁抱科技浪潮、潛心做好自己的你;但願在那個AI接手人類工作的時代裏,我們都能得償所願,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
高嵐(文化評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