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建特色街市切合用家需要
華人文化以家庭為核心,喜歡在家與親朋好友聚餐,街市便必不可少。時代改變,居民對街市的環境、衛生,以至售賣種類等要求都顯著提升。近年當局着力重建整治和優化街市、小販區設施,藉以提升街市的現代化程度,但又能否真正回應用家的需要?
本澳街市長期免租,但不少貨品售價卻不見得便宜,加上管理不善,年輕一輩又不願入行,令攤販消極經營,這些問題早已為人所詬病。相比傳統街市,超市貨品日趨多樣,且不少更已陸續開闢冰鮮肉、濕貨魚檔等供客人選擇,配合舒適整潔的購物環境,種種因素令街市競爭力越見薄弱。
雖然傳統街市受到衝擊,但依然屹立至今,未被淘汰。背後原因是具有傳統風味、歷史悠久、人情味濃厚、貨品新鮮、鮮活類品種多、價格相對便宜等優點。在不少居民心中,部分街市攤檔已成信譽良好的老字號。換位思考,若街市消失,居民買餸場所選擇減少,市場競爭收窄,超市便可能調價。故傳統街市具有穩定價格的作用,有市場需求和存在價值。
參考鄰近地區,香港早於一七年便宣佈預留二十億元,推行為期十年的“街市現代化計劃”,優化街市的營運環境。落實街市現代化,不僅需要建築設計時尚、設備齊全的新型街市,也需要街市內部特有的環境衛生管理系統,結合減廢回收的環保理念,作為提升街市環衛水平現代化的配套。
回看本澳,多年來街市的發展一直沒有明確的定位和發展目標。當局可否借鏡上述做法,研究調整街市的功能。同時考慮因應不同區份特點,適當加入科技風、懷舊風、旅遊風和美食街等主題元素,藉以活化街市,吸引更多不同年齡層居民前往消費或“打卡”,成為嶄新購物點。
街市始終是民生設施,實施現代化升級改造,也要考慮區內居民的實際生活水平,確保民生用品價格不會隨之上漲。當局應開展更多可行性研究,多聽用家意見,除為居民真正帶來更多便利和舒適的購物環境,更須站在發展智慧城市、宜居城市及整體競爭力的角度,深思如何提升其社會價值。
夏耘